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李治的八字 唐朝第3任皇帝-李治

发布时间:2024-11-24 06:11:39

唐朝第3任皇帝-李治

唐高宗李治 (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小名雉奴 ,字为善 ,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积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终年五十五岁,葬于唐乾陵,庙号高宗 ,谥号天皇大帝

唐高宗李治于贞观二年六月十五日(628年7月21日)出生于长安城,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亲为文德皇后长孙氏。李治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所生同母兄弟。贞观五年(631年),李治获封为“晋王”,幼时即以仁孝闻名。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废,李泰也因罪被黜,贞观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即位,时年22岁。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日(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享年五十五岁,安葬于唐乾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武后令上金、素节二王,义阳、宣城二公主听赴哀,谥号天皇大帝。

李治相貌剑眉朗目,隆准高鼻,口能吞日,八字须,下须浓密至胸。他生得英俊高大,很有帝王的相貌,而性情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亦不信方士长生不死之术,不喜游猎[。李治有知人之明,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德、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他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

根据史书记载,高宗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到晚年甚至眼睛全盲,因而时常无法下判断。高宗为此曾请御医秦鸣鹤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武则天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说:“此人可斩首,竟敢以针刺圣上之头!”然而高宗认为针灸对病情有益,故批准御医所请。经御医针灸百会后,高宗即谓眼睛能视物。

传统中国史学家认为唐高宗生性软弱及受武则天牵制,使其评价不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但事实上,唐高宗亦是有为之主,不少决策都对国家有利,唐朝在高宗统治下,国力达至鼎盛。

在国内施政上,高宗致力纠正太宗的苛政。例如他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7]他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二年的九月,下令将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在位前期,有效巩固太宗的成果,后世视之为贞观之治的延续,史称“永徽之治”。后世亦常质疑高宗无法阻止武后专权。其实,高宗在朝廷中掌握实权,如在位最后一年仍亲自任免宰相。而武后逐渐掌权则或可解释为,高宗在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唐朝女性地位崇高的双重考虑下的决定,不应单纯归咎于高宗个性懦弱。

军事方面,唐高宗在位年间,不但保住太宗打下的江山,也发动多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成功开疆扩土。他先后灭西突厥(显庆二年,657年)、灭百济(显庆五年,660年)、灭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最大。

高宗时代也是良将辈出,除了先朝名将李,还有东征西讨的苏定方、声震西域的裴行俭、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老当益壮的刘仁轨,以及王方翼、程务挺、王孝杰、少数民族将领黑齿常之等等,都为高宗的对外战争贡献良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番臣像,而高宗的乾陵却多达61尊番臣像,这些番臣像至今仍在。高宗任用多位边族的国王、贵族子弟、人民担任各级官职,充分体现了高宗时期唐朝的国势及影响力,亦显示出边族对唐朝的仰慕、归服。

为何李治会把亲妹妹新城长公主以皇后礼下葬?千年之后真相被揭开

1994年10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昭陵博物馆在法国巴黎“陕西历博之友”协会的资助下,联合组成新城长公主墓考古队。

对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北,西北距唐太宗昭陵陵山的九山主峰约1.5公里的新城长公主墓(唐太宗李世民幼女,母为长孙皇后,唐高宗李治嫡亲妹妹)进行发掘清理。

此次联合考古队对新城长公主墓的发掘为抢救性发掘,长公主墓此前已被盗墓贼盗挖。

由于长公主墓已经被盗挖,考古队并没有在里面找到特别珍贵,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物,但是也并非是一无所获。

考古队在对墓中那些被挖去脸面的侍女壁画进行深入研究后,揭开了一个千年前有关新城长公主身后事的真相:唐高宗李治为什么会下旨以皇后礼下葬自己的嫡亲妹妹新城长公主?

很多人可能知道新城长公主是以皇后礼下葬的,可是在此前新城长公主墓未被打开前,很多人都误以为“(新城长公主)葬事宜依后​礼”的“ 后礼”是葬礼和陵墓规格都以皇后规制而行。

但是,自新城长公主墓被打开后,这一传闻便被击破,事实上新城长公主只是葬礼规格依后​礼,陵墓规格却仍然是公主规制而非皇后规制。

据唐书记载,新城长公主去世后,唐高宗李治亲自主持葬礼,皇后、皇太子以及亲王、王妃皆服丧哭陵,可见当时新城长公主的葬礼是远超公主葬礼规制的,与皇后葬礼规制相等。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不是新城长公主的“后礼”规制,而是说说那些被挖去脸面的侍女壁画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它能揭开李治把亲妹妹以皇后礼下葬这一千古之谜。

说起唐高宗李治用情最深的人,有人说是后来成为大周皇帝的武则天。

的确,李治对武则天用情很深,深到可以不顾世俗眼光与满朝文武的反对,将曾经父亲的女人武则天接回宫中册封为妃,甚至封为皇后;

深到可以让出部分皇权,让武则天与自己并列​二​​圣​,同掌大唐天下。

然而,对武则天的用情却不是李治最深的,他用情最深的还是自己的2位嫡亲妹妹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对武则天的情,李治是带私心的,若武则天不是长得很美艳,李治恐怕也看不上她,因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实际上是不牢靠的。当时在武则天几乎已经架空李治,独掌皇权之时,李治对武则天所谓的感情,便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直至意欲将武则天诛杀。

图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形象

对晋阳和新城,李治却是不夹带任何私心的,无论她们做出什么事情,哪怕是造反,李治也不会对她们起任何的杀心。

李治对她们的感情,是真挚且牢靠的,是没有半点私心,是绝对无私的。

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意志可主宰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的生死与富贵。

简单地说,一个人只要得到皇帝的恩宠,那便是世间无人可敌,哪怕是一介女流之辈亦可一朝入龙门,成为权倾朝野的存在。

比如东汉末年汉灵帝之妻何皇后,何皇后本是屠夫之女,是当时最为底层的存在,可就因汉灵帝的恩宠便一朝成为全天下最有权势的存在,一度与其兄何进执掌整个东汉天下。

再比如武则天,武则天若不是得到李治的恩宠,以她一介女流之辈,别说是成为日后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就连见朝堂官员的资格都没有,可就因李治的宠爱,她便可执掌整个天下,直至成为至高无上的女皇帝。

故而,若是得到皇帝的恩宠,那她或他可真的就是要风得风要雨的雨,走上人生巅峰。

新城长公主她就是这么一个幸运的人,而且还是无比的幸运。

她不但生在皇室家族,从小衣食无忧,而且不仅得到一位皇帝的恩宠,还是两位皇帝的恩宠,即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

新城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最小的女儿,不但是太宗嫡出之幼女,也是太宗诸子女中之幼女,加之长孙皇后前面所生的2个女儿长乐公主和晋阳公主都早夭。

故而,新城长公主一出生便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极其疼爱。

图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形象

李世民到底对新城疼爱到何种程度呢?

唐玄宗之前,尚未出嫁的公主不会被赐予封邑(在唐代只要获​封封​邑,封邑内所征收的租调钱粮、布帛皆归获封者所用),宫中生活用度悉​有​国库供给,只有出嫁后方会被赐予封邑。

这个规矩在唐初轻易不会被打破,即使是恩宠如太平公主那般也未被打破,太平公主直到出嫁后才获赐三百五十户的封邑。

然而,这个规矩放在新城面前却成为了一个摆设,被李世民断然打破。

新城长公主至8岁时,李世民便赐予她本只有出嫁的公主才会获赐的封邑。

图 |影视剧中的太平公主形象

据新城长公主墓墓志铭载:

“封衡山郡公主,(阙八字)唯有辉,平原陋其加渥;汤沐増赋,庐陵愧其逾。”

8岁的新城就被李世民赐予封邑,且还在原有公主能够享受的封邑的基础上增加了封户。

不但给了封邑且还超常对待,这般举动足见李世民对新城是有多疼爱,可谓恩宠无以复加。

除了这件事,还有一件事更可见李世民对新城的疼爱:

新城在获​封封​邑的同时,李世民赐予她“衡山郡”封号。

要知道《唐六典》有言:

“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

就是说只要是都城直辖的县或是名山、大川所在地方都不可以拿来做封号。

为什么不能做封号?

大概是因为这些地方都自带着极强政治意义,能得到封号的都是皇族中人,皇族再被赋予一个政治色彩极强的封号难保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故而索性就禁止把这些地方当作封号使用。

新城却能得到一个以名山“衡山”所在的“衡山郡”的封号,可见李世民对新城的钟爱有多深。

除此,在唐朝,衡山除了是五岳之一,还有另外一层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道家圣地。

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

第三洞天南岳衡山洞、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坛、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坛、第二十六福地洞灵源。

要知道,道家对唐朝的意义远比其他朝代来得重要和尊贵许多,因为唐朝李姓皇族自认的先祖就是道家鼻祖老子李耳,故而李世民能将道家圣地赐予新城为封号,其疼爱不言而喻。

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言:

“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

新城能在未成年的情况下获赐封号和封邑,足见李世民对她的恩宠是荣冠诸子。

李治更不用说,新城是他唯一还在世的嫡亲妹妹,在当时因皇位之争李治又与嫡亲兄长李承乾、李泰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下,新城也是他唯一能触摸到阖家团圆的一个人。

故而对新城,李治是掏心窝的疼。

日后,也正是这份发自肺腑的疼爱,加上其他些许原因,李治才会下旨以皇后礼下葬新城。

新城的前半生无疑是幸运的。

生在本是无情的皇家却没有被无情对待,反而是得到了在皇家堪称“稀世之宝”的亲情,父亲疼爱,嫡亲哥哥更是溺爱,从未看到过,也未经历过皇家最为阴暗的那一面。

然而,在那个婚姻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年代,即使是生在皇族,且还深得皇帝恩宠的新城长公主,她亦也逃不过婚姻被支配的命运。

古代皇族公主的婚姻,多数都是为政治而服务的,或与敌国和亲换取边界太平,或与重臣联姻换取皇权稳固,或与母族婚配换取母族荣耀......

总之公主的婚姻向来由不得自己做主,该嫁给谁系由皇帝一人做主。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得必有失吧!

公主生下来便衣食无忧,享受着常人不曾拥有的尊贵与荣耀,但与此同时她也得承受着人生被支配的命运,生来便被限制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切的一切自己全然做不了主,只能听从皇帝的安排,即使明知皇帝的安排是错误的,也不能反抗,只能是悉听尊便。

李世民虽然极度疼爱新城公主,但是在皇权和女儿面前,他只能,也只会选择前者,用女儿后半生的幸福来换取皇权的稳固。

对新城而言,不幸中的万幸是,她毕竟是李世民最疼爱的幼女。

虽说在女儿的婚姻上李世民更多偏向于政治联姻,但是在联姻的对象上李世民却一直慎重考虑,尽量选择长相端正、家境优渥、品德甚佳且为人老实的朝廷重臣之子为新城的丈夫。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为还是8岁的新城公主选中了一位准驸马。

这位准驸马的身份可很是不一般,他的名字叫魏叔玉。

魏叔玉的父亲就是贞观朝大名鼎鼎的诤臣魏征。

李世民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人为镜”中的人指的就是魏征,能被李世民视为可明得知的镜子,魏征地位可见一斑。

魏叔玉是魏征的嫡长子,也就意味着将来他将全盘接受魏征的政治遗产,包括爵位、荫补。

当时魏征受封郑国公,国公为唐朝一等公爵,位列从一品,仅次于王、嗣王和郡王,食邑三千户,魏征死后,作为嫡长子的魏叔玉就会继承国公爵位,及三千九百户食邑(九百户是李世民在魏征死后特别恩赐的),成为郑国公府新一任的国公。

魏叔玉无论是家世,身份还是财富,都是当时最佳的驸马人选。

且魏征家风甚严,魏叔玉此人也不是什么纨绔子弟,自身也是才高八斗,颇有才学,可以说新城嫁给魏叔玉很是合适,至少日后不会受委屈。

然而,世间之事有时候就是如此地巧妙,往往总是不喜随人愿。

魏征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暴露,此前被魏征推荐重用的陈国公侯君集和中书侍郎杜正伦被查出参与谋反,前者被处死,后者被远贬。

李世民怀疑魏征结党营私,恐怕也牵扯其中。

事后又得知魏征曾将写给自己的谏辞,私自拿给史官褚遂良看,便对魏征由怀念变成怨恨,由此新城与魏叔玉的婚约随即被取消。

一段可能的金玉良缘,被一纸诏书彻底击碎。

魏叔玉既然不适合再做新城的准驸马,疼爱新城的李世民便又再次精心挑选,想从朝廷重臣的后代中再次挑选出最适合新城的准驸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前夕,或许有感自己时日无多,为了能尽快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出嫁的那一天,他终于是下定决心让长孙皇后的族弟长孙​诠​做新城的驸马。

长孙诠的父亲是扬州都督府长史长孙操,长孙操是长孙皇后叔父长孙敞的兄弟,也就是说长孙诠与长孙皇后是同一个高祖父(长孙稚)的后代。

长孙诠的家世虽不如魏家,但也不差,且最主要的是他是李世民最宠爱和尊敬的长孙皇后的族弟,故而李世民终是选了长孙诠做自己的女婿,新城的驸马。

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不会受苦,能继续享受着无上的荣华富贵,作为父亲的李世民可谓是煞费苦心,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从长史提拔为四品岐州刺史。

图 |影视剧中的长孙皇后形象

此前长孙操可只是一个五品的长史,一夜间就连升六七个品级,这样的升迁速度若非皇帝隆恩,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以寻常而论这样的升迁绝对是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做到。

可别小看唐朝四品的品级,唐朝的官员品级可不似清朝那般不值钱,连替皇帝看管銮驾的掌銮仪卫事大臣都是正一品大官。

要知道,唐朝辅佐皇帝处理朝政事务的宰相也多只是三品,由此可见唐朝的四品有多值钱。

除此,唐朝地方可不像清朝有总督、巡抚、布政使这样的一级官员,唐朝的刺史直接向中央负责,与清朝的总督、巡抚拥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是为封疆大吏。

长孙操仅凭一个儿媳妇就能升到别人至少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升到的这么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李世民对女儿新城真的很疼爱。

对新城公主,李世民真的是疼爱到极点,为了女儿甚至不惜直接动用皇权拔高新城夫家的地位,婚后的事情都给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这份父爱着实让人羡慕。

不幸的是,李世民虽已经决定让长孙诠做新城驸马,可还是没能看到女儿出嫁的那一天。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崩于含风殿。

李世民去世后,原本已经基本准备就绪的新城大婚只得被迫往后推迟。

古人遇父母离世需服丧三年,皇帝驾崩更需如此。

李世民驾崩后,新城的嫡亲哥哥李治于灵前登基称帝,是为唐高宗。

刚才我们也说了,李治对新城那也是万分疼爱,可以说是用情最深的其中一位。

起初,李治为了不耽误妹妹新城的婚期,他在650年正月便开始着手准备新城的大婚典礼,想着等国丧​孝除​后便立刻让妹妹风光大嫁,十里​红妆​嫁进长孙家。

然而,李治此举却遭到了唐朝宰相于志宁的强烈反对。

他认为就算是在寻常人家,待嫁女儿为父亲守丧三年都是理所应当之事,更何况是皇家,皇族更应该为天下人做表率,故而他坚持要求新城长公主必须守满3年的孝期方能出嫁。

于志宁身为当朝宰相,他的意见代表着朝堂上多数官员的意见,于志宁既然反对新城在国丧​孝除​后就立刻大婚,自然也就代表着朝堂上多数官员反对此事,见此李治也只能作罢。

图 |影视剧中的李治形象

群臣的反对,让李治迫不得已只能将妹妹新城的婚期继续往后推迟,但李治却始终没有忘记妹妹新城大婚这件事,依旧是在暗地时刻准备着。

永徽三年五月廿三日(652年7月4日),也就是新城守孝满3年整的前3天,李治便立刻将下旨增邑五千户(实封500户)给自己的妹妹,以此提前庆贺妹妹出嫁。

不得不说,李治对新城这个妹妹真的很是疼爱。

新城嫁入长孙家后,李治也直接用手中的皇权直接拔高身为新城公公长孙操的政治地位。

“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赐爵乐寿男。”

新城嫁入长孙家不久,李治便加封长孙操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并赐爵乐寿县​男​。

婚后,因为有李治这个十分溺爱她的皇帝哥哥做靠山,长孙家自然不敢亏待她,别说是亏待,恐怕就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

当然啦!新城的驸马长孙诠也是一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好男人,可谓是金玉良缘。

新城长公主的墓志铭在描述她与长孙诠这段婚姻时,这样说道:

“调谐琴瑟,韵偃笙簧。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

可见,新城与长孙诠的婚姻无疑是恩爱和幸福的。

然而,生在皇家,嫁于官宦尤其是重臣之家。

无论身份几何,无论是否愿意不愿意,他们不可避免会被牵连进党争之中,而一旦陷入党争,家族的命运无非就2种结局:

要么飞黄腾达,要么全族落难。

图 |影视剧中唐朝公主结婚剧照

显庆四年(659年),也就是新城嫁给长孙诠的第8年,长孙一族党争失败,全族落难。

长孙一族之所以落难,表面看似是长孙一族领头人长孙无忌因为阻止武则天封后,从而在武则天封后后被武则天一党清算,最终全族落难,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无一好下场。

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实则不然。

长孙一族落难,跟武则天是否封后没有直接关系,实质上就是李治想除掉已经威胁到自己皇权的长孙一族,他只是借着武则天封后为由,行对付长孙一族之​实​,继而重振皇权。

简单地说,已经功高震主的长孙一族,他们的落难是历史必然的结果。

纵观中国的封建史,臣子的权力一旦越过皇权之上,那么最终只有3种结局:

要么臣子废帝,要么臣子篡位,要么皇帝杀掉臣子。

显然已经严重威胁到李治手握的皇权的长孙一族,他的结局不言而喻。

图 |影视剧中的长孙无忌形象

党争失败后的结局就是全族落难。

自古皇家多是无情,长孙诠虽是李治最疼爱的妹妹新城的驸马,但是在皇权面前,​这点​关系实在是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忽略不计。

对新城而言,李治先是皇帝,后才是嫡亲哥哥,一旦涉及皇权和亲情,作为皇帝的李治显然会先选前者,再选后者,亲情始终是​大不过​皇权的,毕竟王朝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

故而,长孙一族落难后,长孙诠自然也难逃一劫,长孙诠被流放巂州后被处死。

长孙诠原来可以不用死,甚至不用被流放,只要李治说一句话,新城仍然可以和长孙诠过着琴瑟相谐的幸福生活,安度后半生。

然而,在皇权面前,李治选择了放弃亲情,不顾妹妹新城的感受,也不顾她今后的生活,选择将她深爱的丈夫长孙诠流放并处死。

据新城长公主墓志铭所载:

“虽外尊大义,不登叛人之党。而内怀专一,​无亏​字(阙)之(阙)。兰泽靡加,尘弥(阙二字)之镜;铅(阙)罢饰,网缀回鸾之机。贯秋柏以居贞,掩寒松而立劲。”

长孙诠被杀后,新城虽没有直接向自己的哥哥李治发怒,但却从此不再梳妆打扮,以沉默消极的态度表达愤懑。

显然,李治的无情终是伤害到了新城,虽然面对皇帝,面对自己的哥哥,新城不敢直接流露出自己的愤怒,但心中仍然很是不满。

因为无法向外界宣泄出自己的不满,久而久之自然也就逐渐变成心疾,并最终忧郁成疾。

可以说,新城长公主只活到30岁便香消玉殒,罪魁祸首就是她的嫡亲哥哥李治。

就算之后,李治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再次为新城挑选了一个名叫韦正矩做驸马,并也再次利用皇权让韦正矩直接从奉冕大夫升为正三品的殿中监,连升八级。

但是,无论李治怎么做,仍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问题,那就是李治害死了新城最爱的丈夫长孙诠,新城也因长孙诠的死患上了心疾,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龙朔三年(663年)二月,新城长公主终是因病香消玉殒,年仅30岁。

新城长公主的死源于心病,如果李治在处理长孙诠一事上能稍稍讲亲情,选择放过长孙诠,哪怕是削职为民,新城也不会那么早就香消玉殒。

他们必然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可是,李治在处理长孙诠一事上,终究还是选择以皇权为重,漠视新城的感受,让其痛苦一生,直至因心病而亡。

李治心里明白妹妹新城到底因何而亡。

但是,皇帝的脸面却让李治打死都不愿意承认是他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嫡亲妹妹,甚至为了堵住世人的悠悠众口,他甚至冤枉驸马韦正矩是害死新城的凶手,并将他处死。

如此行径,着实让人​不耻​。

不过,李治也并非是一个完全无情无义之人。

他清楚妹妹新城归根结底是被自己间接害死的,所以为了弥补对妹妹的亏欠,也为了给自己的心里找回一点安慰,他传下诏书,以皇后的礼仪为新城长公主举殡。

在新城长公主出殡的那一天,李治亲自主持祭礼,包括皇后、太子、诸亲王和王妃,及在京所有文武官员和命妇都服丧哭临,在外官员不能亲临举丧,也必须服丧。

与此同时,李治还下令让新城陪葬昭陵。

当然,在李治的心中,自己只是间接害死妹妹的凶手,真正害死妹妹的是那些在她身边日夜照顾着她的宫女内侍。

在他看来,这些宫女内侍若悉心照顾新城,让她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妹妹就不会死。

愤怒之下,李治将所有曾经陪侍新城公主的宫女内侍全部流放,并又下了一道旨令:

将公主墓内壁画中所有的侍女面部都统统毁去。

为什么李治会把新城长公主墓中侍女壁画中的侍女面部全部毁掉呢?

因为李治认为侍女生前保护公主​不力​,公主死后她们也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的主人于地下。

这实在是天下奇闻,李治才是害死妹妹的凶手,可他却迁怒于下人,这是何道理?

侍女壁画的脸部被挖,这只不过是李治掩耳盗铃罢啦!

与其说是侍女没脸在地下见新城长公主,倒不如说是李治害怕死后没脸见自己的嫡亲妹妹。

或许,李治下令将侍女壁画的脸部挖掉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也同时代表着他自己死后也没有脸再去见自己的妹妹,他这么做或许也有忏悔的意思在。

当然,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千年之后的现在已经无法得知。

千年之后,当考古队打开新城长公主的墓穴,经研究被挖掉脸部侍女壁画后,将这血淋淋的事实剖露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只能感慨一声:“可悲可叹!”

自古皇家多无情。

即使生在衣食无忧的皇家,即使是深受两代帝王的宠爱,新城终究敌不过皇权!

相关问答

李世民族谱?

贞观二年,迁移后封为燕王,转为豳州都督。十年,又改封为齐王,被授予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李祐进京养病,他的舅父弘智劝他募壮士以自卫。弘智推荐妻兄燕弘...

宠妻狂魔的古代皇帝都有谁?

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宠妻狂魔”的皇帝,似乎有很多,但是不幸的是,这些皇帝为了宠妃,玩物丧志,最终导致把江山丢掉了。为了“宠妻”连国家都不要了,这才是“...另...

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哪个进士最年轻?

问题: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哪个进士最年轻?前言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到: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神雖位極...问题...

向秀菊这个名字好不好听 - 我是小美君呀 的回答 - 懂得

文化印象95分。(主要参考成语、诗词、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五格数理90分。(主要参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学笔画组合的搭配关系)用字的意义:秀:秀字的...

袁天罡和李淳风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吗?

相比较李淳风在科学方面的众多成就和著作等身,袁天罡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相术、算命等相对迷信的方面的成就,因此,他的许多身份里,相师、预测家、风水师等几...

《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曾提到唐玄宗“一日杀三王”,这究竟怎么回事?

长安十二时辰里,太子李玙(李亨)在圣人面前表现的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当然了,历史上的李亨就不是啥硬实人,但把一朝太子憋屈成这样,主要是因为李隆基有杀...她...

古人都会换名字吗?

在古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姓名、生辰八字、属相、小名等都不允许臣民与他有重名重音的字。所以古代生活在古代的人,如果刚出生时起了名字,改朝换代...

古代皇帝选嫔妃有哪些标准?

我们常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来形容帝王的后宫,历史上帝王的后宫的确极为庞大,那么历代帝王都是如何挑选后宫嫔妃的呢?挑选标准又有哪些呢?其实在明清出台...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的公开举荐新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

这是一个荒唐的阴谋!先说此事的背景。太子监国期间,搞的国库空虚,甚至还干些“卖官鬻爵”的事。而且,太子对兄弟们的“寡恩”,也让康熙无语。所以,康熙很...二...

杀死雍正的凶手到底是谁?

雍正这个皇帝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谜一样的男子。虽然清朝离我们很近,但对于深宫的秘密却离我们很远。在一群史学家门还在为雍正是如何登基争得面红耳赤...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