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黄历 1978年我上中专未婚妻连夜制布鞋,我想退亲,母亲抄起笤帚教训我
1978年我上中专未婚妻连夜制布鞋,我想退亲,母亲抄起笤帚教训我
我叫张叔军,外号“三鞑犟”,母亲气急时会叫我“现世宝”。我家有三个兄弟,我是那个让父母最头疼但后来最有出息的孩子。我考上了中专,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靠知识改变了命运,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因此改善。
母亲常说:“儿子好,不如儿媳好。”她指的是我的妻子水玲,她贤惠能干,在我父母老年时,我们一家真正享受到了幸福。母亲的智慧和远见让我敬佩,要不是她的严厉和坚持,水玲也不会成为我的妻子。
我爷爷解放前是一富户人家的账房先生,家里有些田地。父亲是长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小时候读过私塾,少年时还在外地求过学。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家道衰落,父亲那点墨水变得不合时宜。家里日子一年不如一年,连温饱都成问题。
大哥和二哥只上到高小,我稍微好点,读到初中毕业。早年家庭成份高,两个哥哥错失了很多机遇,但他们凭着高大健壮的身材,成了生产队的主要劳动力。
大哥到了适婚年龄,通过热心人的牵线,娶了邻村的姑娘。大嫂出身根红苗正,但自私自利,她嫁进门不到一年就让大哥分家。为了不被公婆和两个小叔子拖累,大嫂提出,生孩子也不需要你们照看,过两不沾的生活。父母无奈答应了,安慰自己只要儿子过得好就行。
大哥两口子分了三间房,另起炉灶,和我们过起了“瓢不沾、碗不沾”的生活。大嫂其实早打好算盘,她娘家离得近,没有男孩,所以父母肯定愿意帮她照顾孩子,将来给她养老。父母把大哥安顿好后,开始为二哥的婚姻操心。那几年,大队年终分红的钱和卖肥猪的钱,母亲都存起来,准备给二哥盖房。
而我从小反叛,母亲张口闭口喊我“搭头”。小时候放学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跟猪”,但我不盯着猪拉不拉屎,而是爬到树上玩。怕粪筐里拾不到猪粪回家挨打,我在高处发号施令,让其他孩子帮我拾粪。遇到胆小听话的就乖乖帮我干活,不听话的就用拳头解决。每天都有人上门告状,父亲罚我跪,母亲气急了就拿起啥打我,甚至预言道:“你这个‘现世宝’将来不知道要害哪个闺女哦。”
二哥在生产队做记工员时,负责接送报纸。那时候我已经初中毕业,天天游手好闲,但为了一场露天电影,我能步行七八里路去邻村。母亲骂我“正事不做,邪事有余”,但我脸皮厚不在乎。经过全家努力,终于在新划的房地基上给二哥盖了三间土墙瓦房。二哥长得最帅,在修水利时认识了外村姑娘小兰,两人一拍即合,喜结连理。小兰能干,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但婚后对二哥唯唯诺诺。母亲回来照看孙子,家里劳动力又少了一个。
我继续游手好闲,看着父母日渐苍老,二嫂眉头总是皱着,很少开笑脸。虽然分家了,但仍在一个生产队上工。大嫂和二嫂摩擦不断,二嫂心思很明白,就是想跟我们分家。她不满地说道:“同样是儿子,凭啥老大他们啥都不问,逍遥快活,而我们婚后还要还债?”最终二嫂如愿以偿,顺利分家,但她娘家条件不好,没人帮忙照看孩子,所以每天出工前二哥把儿子往母亲怀里一塞,扬长而去。
母亲叹气道:“娶一房媳妇,扔一个儿啊!”我嬉皮笑脸地说:“没关系,我将来娶老婆了,绝对忘不了娘!”母亲撇嘴不屑:“你要啥没啥,能不打光棍我就阿弥陀佛了!”其实我跟本村姑娘水玲悄悄谈恋爱了。
水玲跟我家住一条巷子,比我小两岁,是一起长大的。她只读到三年级就辍学回家照看弟弟妹妹,而我继续读书。每到星期天,水玲背着弟弟到我家找我玩,她最爱看我的语文书,我也借小画书给她看。后来我毕业回家,水玲也长成大姑娘了,悄悄给我纳鞋垫,终于我们偷偷谈恋爱了。
我们的恋爱很单纯,连手都没牵过,但心里已缘定终身。水玲22岁那年,有人上门提亲,她主动跟父母摊牌,说要嫁给我。水玲父母痛快答应了,认为找个本村亲家,知根知底,何况我父母老实巴交,水玲进门没气受。他们认为我虽然“愣头青”,但至少没人敢欺负,因为水玲是家里的长女,人丁单薄,女儿嫁得近能照应弟弟。
母亲带着我们上街,花了两块多钱、五尺布票,给水玲扯了件淡蓝色布料,还买了一块粉红色头巾,择了个双日子放了一小截鞭炮,算是把亲事定了。我们确立恋爱关系后,两家走动更亲了。水玲家有啥重活,我去帮忙干;父母没有女儿,大嫂二嫂一年到头也没送过啥,水玲不仅给我做鞋,连父母的鞋也包下来了。
水玲特别会心疼人,她父亲经常去捕鱼,只要有鱼,水玲第一时间送过来。水玲深得父母喜爱,母亲紧锣密鼓准备娶亲,还弹好了两床棉花被。母亲常说:“如果没有水玲伺候得好,我早就找阎王爷喝茶去了。”
1978年初夏的一个中午,二哥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对我说:“可以报名考试,考取了就能吃商品粮了!”我认为二哥在讽刺我,毕业好几年了,肚子里没货。我白了他一眼,不屑地说:“我不去,要去你去!”二哥狠狠瞪我一眼,气呼呼地走了。发小木生也带来同样消息,拉我一起报名。
木生上学时成绩比我好,但胆子小,没人陪他。他让我去他家复习,挑灯夜战了一个星期,到了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在30里地外的师范学校,7月天气炎热。我们提前一天去了,住在木生堂姐家。两天的考试,我数学抓破头皮,语文作文题是记叙文,写得洋洋洒洒。考试回来,街坊邻居关心问考得怎么样,我笑着回答:“晚上是辣椒炒‘鹅蛋’。”不久考试成绩公布了,木生气喘吁吁跑来告诉我:“我们都考上了!”
父母得知我考上中专,扬眉吐气。父亲散香烟,母亲在乡亲们来祝贺时喜笑颜开:“感谢国家、感谢党,我们家飞出金凤凰了!”最开心的是水玲,她忙前忙后招待客人。很快我接到录取通知书,被家乡那所师范学校录取。水玲忙着去街上买灯芯绒布,给我做双布鞋。水玲的针线活一流,纳出的千层底板正正,母亲打心眼里喜欢她。
开学那天,二哥挑着行李送我,水玲眼神依依不舍。入学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保持书信联系,只有放假才回去。每次回家,水玲家有啥活,他们都不让我干。她父母怕晒黑我,水玲笑着说不能让大太阳晒着我。可我思想开始细微变化,遇到初中同学红霞后,情感产生动摇。
红霞是邻村姑娘,父亲是县纺织厂工人。她顶替父亲的班,成了纺织女工。上师范第二年春天,我与红霞邂逅互留地址,书信来往。红霞字迹娟秀,纸短情长,而水玲歪歪扭扭的字让我不愿打开。红霞寄来纺织厂女工的照片,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决定退婚。
为了“快刀斩乱麻”,我中途特意回家一趟,向母亲坦露心迹。谁知道我话刚出口,母亲就揪住我的耳朵,使劲“调电视频道”,疼得我“嗷嗷”叫。
母亲压低嗓门,恶狠狠地对我说:“你这个‘陈世美’!你将来不就是个小教师嘛,腿上的泥还没洗干净呢,就准备做忘恩负义的事。水玲是多么好的姑娘啊,脾气好,又贤惠能干,尤其是这一年多你不在家,她一直在帮我和你爸。你这是要干什么!”
父亲在一旁说:“儿子,‘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标准。我们虽然穷,但吐一口唾沫,就是一根钉。你和水玲有婚约,怎么能说退就退?”
我不服气地辩解:“那叫什么婚约?再说我也没对水玲做出过分的事,为啥不能退婚?”
母亲听到这儿,气得从门后抄起笤帚,狠狠地给了我几下子。她咬牙切齿地说:“你要是敢跟水玲退婚,我就去学校闹,甚至到那个红霞厂子里闹!”
遇到这样的母亲,我能有什么办法?
就这样,我和红霞的恋情被母亲扼杀在摇篮中,世间少了一个“陈世美”。我毕业后分配到镇中学教书,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母亲快速选了个黄道吉日,让我和水玲结婚了!
婚后第二年,水玲生下了白白胖胖的大儿子,正巧赶上分田到户,我们家多分了一口人的地。父亲高兴地说,这个孙子是“送财童子”。在父辈眼里,土地是除了人之外最珍贵的财富。
对于我婚前想“造反”的事,不知道水玲是否知情,但我只字未提。几次水玲依偎在我怀里,娇嗔问娶她后悔不后悔时,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后悔!你是我们家的‘福星’!这么多年多亏了你,我父母身边有人照顾,我一心一意教书。你是世上最贤的妻!”
水玲闻听幸福地笑了,如原野上的格桑花。我也是真心实意地回答她。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已是古稀之年。十年前我从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回望这些年,我和水玲伺候走了父母,养大了儿子。父亲是76岁离世,母亲一直活到92岁。母亲病重期间,嘴里还念叨水玲的好。她说,如果不是水玲伺候得好,她早就找阎王爷喝茶去了。
儿子也被水玲教育得很优秀,他是大学生被招入伍,后来转业到一个直辖市的事业单位任职,儿媳妇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大夫,孙子眼看研究生毕业了。我这个“三鞑犟”能把人生的蓝图绘制得如此完美,多亏了母亲这个“总设计师”,更要感谢妻子水玲这个“绘画大师”。
余生,我会好好地跟水玲享受,携手走向晚霞满天的美好未来。
在漫长岁月的打磨中,张叔军从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家庭的支柱。他与妻子水玲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母亲在临终前对水玲的感激之情,更加深了张叔军对妻子的珍惜和爱。
张叔军感悟到,家庭的幸福不仅来自于自己,也来自于妻子和母亲的无私奉献。他决定与水玲共度余生,携手走向晚霞满天的美好未来。
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亲情、爱情和成长的艰辛与甜蜜,成为了村里传颂的佳话,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家庭和睦、相互支持的典范。
“五帝”时代纪年推论
转自 铁刹仙子
泱泱中华,号称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我国有确切记年的信史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西元前841年),迄今不过2850余年,再往上溯五帝及夏、商、周各帝王年代却是众说纷芸。“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中,仅是记录黄帝以降各帝王的名号,却无具体在位年代,人称这一现象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且《史记》对于上古帝王的记录也存有诸多错漏)。西晋时期出土并被整理成册的魏国编年体史书《汲冢竹书》(又称《竹书纪年》,据传有13篇,上记于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代史事,本可完善自黄帝来一脉相承的中华历史年表,可惜《汲冢竹书》存世不久却被亡佚。
残存的《古本竹书纪年》在确切的上古帝王纪年中仅留下“尧元年景(丙)子”(西元前2145年,以下简称“前”)这一记录,使得这一千年历史遗憾继续延续下去。为填补中华古史的年代学标尺,自古以来有诸多学者作出不懈的探索,编定出不同版本的上古帝王断代纪年,其中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南宋罗泌的《路史》较为出名,仍然众说纷芸,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以罗泌所著的《路史》为蓝本,结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及其它各类古籍,试着推测黄帝以降上古五帝期间的中华纪年。
一、“五帝”时代的帝王
关于上古“五帝”,自秦汉以来说法不一,其中以或黄帝或少昊与颛顼、喾、尧、舜合称“五帝”两种说法最为流行。现时多数观点认定,“五帝”是先夏时期的五位“圣王”,而并非该时期所有帝王的世系排序,换言之“五帝”时代绝非仅有五位帝王。如《路史》中记载“休,继黄帝者也,是为帝鸿氏”,又有“帝魁氏,大鸿氏之曾孙也”;“(颛顼)帝崩,而元子立,袭高阳氏,是为孺帝”等等。《史记》、《国语》等也记录有“四凶”,即“帝鸿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沌;少昊氏有不才子,……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谓之梼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谓之饕餮”等,此处所谓“不才子”,笔者推测应是上古时期被权臣夺位的废(末)帝,且如夏之桀、商之纣一般。正因为是废帝,所以依据“成王败寇”的史观,被描述成昏君、暴君,并被冠名为“凶”而剥夺帝号。因此,可以推断“五帝”时代帝王应该有11位,即黄帝、帝鸿、少昊、颛顼、喾、尧、舜及浑沌、穷奇、梼杌、饕餮。
二、“五帝”的关系
黄帝与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五位“圣王”,之间的关系一直被认为如后世的帝位继承,且少昊等五帝均为黄帝之后,如少昊是黄帝五子清之子;颛顼是黄帝子昌意的后裔;喾是五帝子玄嚣的后裔等等。然而,我认为这一世系关系并非完全可信,按各帝生辰寿长与在位时长推算实是超出常理(如黄帝在位100年,寿长110岁,逝世当年最幼子也应有50余岁,少昊如是第五子,是年当在80岁以上,而据《路史》记载推算其即位时年17,两者相谬)。事实情况可能是,少昊等五帝是不同朝代(氏族)的开创者,即少昊代有熊氏而青阳氏王天下,颛顼代青阳氏而高阳氏王天下,喾代高阳氏而高辛氏王天下,至于尧与舜之间的“禅让”则是后世皆知的典故。我们从五帝建正的异同可以侧面认定这一点,《宋书·礼志》引《推灾度》云:高阳、夏后氏、汉皆以十三月为正,少昊、有唐、有殷皆以十二月为正,轩辕、高辛、有虞、有周皆以十一月为正。夏、商、周三代初立时分别建寅、建丑、建子,以“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说明上古时期更改“正朔”正是改朝换代的标志。
至于少昊等皆为黄帝后裔之说,可以作出如下推测:少昊等夺位,自然属“篡”,是为大不道。为显示自己受命于天继大统,比照史上篡位者的作法,他们应该会采取多种方式,一则丑化被篡者,以表明自己是以德治天下,如斥之为“凶”;二则美化已出身,追认贤祖表明王朝的正统性,如曹魏认定“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如晋司马追认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其始祖等。而在上古时期唯有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功德最为显赫,故而后世皆以黄帝为祖。为圆此说,所以各朝便自行编排氏族谱系,如此一来出现年代衔接不上的纰漏也就不足为怪。至于朝代交接方式,应该是被后世孺家称道的“禅让(外禅)”,其中以尧禅舜、舜禅禹最为知名,无怪乎当年曹丕代汉后言道“舜禹禅事,我今知矣。”正因“五帝”皆为篡位者,有悖于孺家学说,所以“孔子‘删书’、断自唐尧”(断自唐尧又与《今本竹书》暗和),造成上古时代的错乱。
按上所述,还可理解为何唯有黄帝将“帝”字冠于后,而其它帝王则将“帝”字冠于前(如帝颛顼、帝喾):因为少昊等皆自认黄帝后裔,是为传承黄帝大业,故不可比肩黄帝。因而,五帝之说也可以认定为少昊、颛顼、喾、尧、舜,黄帝作为始祖不在其中而居三皇之列。古书《五典》即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有虞(舜)之书谓之五典,实际上也是认同这一五帝说。同理,三皇之说我认同于《古微书》的说法,即为伏羲、神农、黄帝,古人将三者之书合称《三坟》也是一个佐证,题外话。
三、黄帝及有熊氏纪年
确定“五帝”时期的帝王人数及世代关系后,即可推断黄帝至帝尧之间帝王纪年。《史记》、《路史》等古籍记载,黄帝三十七年,命大挠正甲子。《路史》云:是年(年三十七),黄帝“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王承填而土行,故色尚黄,而天下号之黄帝”。郑重说明一下,该事件在中华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帝称帝王天下,建立“共主”国家(夏商周封建制的萌芽),是中华建国之始。可以理解,黄帝三十七年定天下后,将次年(即黄帝三十八年)之始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根据安徽李式先的推断且被天文专家认可(见《论公元前2517年是中国干支纪历的第一个甲子年》),该年为前2517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初二)。往上推38年,可以认定黄帝元年为前2554年(丁亥),《资治通鉴外纪》注明“黄帝元年丁亥”,与此相合。
一般认为黄帝在位百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类聚》十一、《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则可推算黄帝末年为黄帝100年,即前2455年。《路史》载:黄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五行书》:帝以甲戍日崩,一云戊午。“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而前2455年建子八月(农历六月)十六正是甲戍日,即西历8月15日。
有熊氏第二任君主为帝鸿(《路史》注:继黄帝者也,是为帝鸿氏),姓厘名休,是黄帝次纪所生长子,治四十有七载。按多部古籍记载,黄帝崩后七年方立新君。如《路史》言:其臣左彻感思,取衣冠、几杖而庙像之,率诸侯而朝焉,七年,而立子。《汲郡冢中竹书》言: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张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黄帝仙去,其臣思恋罔极,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故帝鸿元年为前2447年,末年为前2401年。
有熊氏第三任君主为帝魁,《路史》注明是帝鸿的曾孙,应该是“四凶”之首浑沌,故无详细史记。因此暂无法推断其纪年,唯有根据其下任青阳氏少昊的纪年进行反推。
四、青阳氏纪年
青阳氏第一任君主是少昊,《路史》记载其姓纪名质,变曰清,“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百有一”。《帝王世纪》也言:“少暤在位八十四年而崩”,《今本竹书疏证》引《逸周书》言,少昊位居司马,应当是有熊朝的权臣。各类史籍均未记录少昊元年的干支,所以运用有限的文字资料并按照常理进行推算。
作为权臣受禅,一般会尽量选择黄道吉日,而在干支纪年中,朔旦某某当是首选,如建子朔旦冬至、建寅朔旦立春(下文还将本着该观点推测)。如前文所述,少昊建正丑月,故少昊元年正月如是朔旦小寒自是上佳。查询万年历,自前2401年后二十余年间,最接近朔旦小寒为前2397年(十二月初一前六个时辰),而该年又恰逢甲子年。因此可以推定,少昊于前2397年代有熊,是为少昊元年,末年则为前2314年。
同时,推测有熊氏帝魁在位迄止为前2400年至前2398年,共计3年。
青阳氏第二任君主应是穷奇,即“四凶”之二、少昊的不才子。但包括《路史》在内的史书均无对于穷奇的记载,只有《山海经》中有关于穷奇神兽般的描述,对于帝王纪年推算自无用处。所以,对于穷奇的推测只能如同浑沌一般,依据其下任高阳氏颛顼的纪年进行反推。
至于穷奇的原名,暂无法可考。不过依《路史》少昊子系的记载,少昊元纪所生长子(即谪长子)倍伐的可能性比较大。倍伐“降处缗渊,既封蔑,为蔑氏”,表明倍伐一则受降,二则封号是充满贬意的“蔑”。帝王谪长子受此待遇,与常理不合,唯有可能是被废后的处境。
五、高阳氏纪年
高阳氏第一任君主是颛顼,姬姓,名颛顼。《路史》在颛顼纪中,郑重提出“其立也,岁居豕韦;其崩也,岁在敦火”。这十四个字极为关健,是开启颛顼纪年的重要钥匙。按干支古名说,豕韦对应亥年,意味着颛顼元年是亥年。《晋书-历律志》记载“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又说明颛顼元年正月初一还是立春。查询万年历,前2314年后第一个亥年是前2302年(己亥年),而更重要的是该年正月初一正逢立春(注,万年历将立春记在除夕日上,但立春时刻是23时39分,按古代计时法应属次日的上子时),且数十年中再未有朔旦立春日。因此几乎完全可以肯定,颛顼元年是前2302年。另外,因为颛顼是史上第一次以寅月为正月,所以前2302年2月23日是第一个与今相同的农历春节(史上多次因朝代更替而改正朔,直至汉武帝后才基本稳定以来)。
关于颛顼在位时长,《史记》、《帝王世纪》、《今本竹书》皆言78年,而《路史》却记载为76年。笔者倾向前说,即认同在位78年。是故推定,颛顼元年为前2302年,末年为前2225年。而青阳氏穷奇则自前2313的至前2303年,合计在位11年。
高阳氏第二任君主当是梼杌,即“四凶”之三、颛顼的不才子。与穷奇相似,梼杌形象多存于《山海经》。不过在《路史》中曾有一段话“帝崩,而元子立,袭高阳氏,是为孺帝,寻崩,而帝喾立”。这个“元子”应该就是梼杌。如按字面解释,“元子”为长子,梼杌则是颛顼谪长子苍舒。但在颛顼在位七十一年驾崩时,苍舒应该也是至少年过花甲的老者,与“孺帝”又不相符。当然也不排除元子是谪长孙、谪玄孙的可能。
对于梼杌年考,同样要依据其下任高辛氏帝喾纪年来反推。
六、高辛氏纪年
高辛氏第一任君主是帝喾。姬姓,名喾,一曰逡。《今本竹书疏证》引《御览》云帝喾在位63年;《路史》也记载“帝生三十而御天,六十有三载”,唯《帝王世纪》云“帝喾在位七十年”,两者相差七年,本文取63年说。继帝喾者为其子帝挚,《史记》、《帝王世纪》、《御览》、《今本竹书疏证》等众口一词认定帝挚在位九年,《路史》也是如此:“高辛崩,而帝挚立,袭高辛氏。帝挚之立不善,九载以其仲立,是为尧”。据此,可以明确的高辛氏的继承顺序与年数:帝喾在位63年,传于帝挚;帝挚在位9年,禅于帝尧。高辛氏一朝二帝72年,以帝尧元年前2145年反推,可知帝喾迄止为前2217年至前2155年,帝挚迄止为前2154年至2146年。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帝喾元年即前2217年恰逢甲子年,而帝喾将高阳氏以寅月为正月,改同于黄帝以子月为正月,正是因为帝喾选定在甲子年、甲子月代高阳。而且,这也为前文中推断的少昊甲子年建丑正、朔旦小寒代有熊氏,颛顼己亥年建寅正、朔旦立春代青阳氏这一论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以帝喾反推高阳氏梼杌,可知其迄止为前2224年至前2318年,合约7年。另,路史提及梼杌时曾注明“寻崩”,古时“七(或八)尺曰寻”,不知此处“寻崩”是否可理解七年而崩?此外,《帝王世纪》记录帝喾在位年数与其它史书相差7年,应该是将梼杌七年列入帝喾在位年中,因有多部史书言颛顼直接传位帝喾,无未记录梼杌。
在“四凶”之中,居末的是缙云氏不才子饕餮。按前三凶的对应推理,饕餮即为帝挚,故缙云氏应是帝喾的别号,《路史》注解也提到“古史X(异体字)云”,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有云“缙云相黄,共承高辛”,不知是否为该说法的注脚。
七、陶唐氏纪年
陶唐氏即帝尧,伊祈姓,名放勋。《史记》言帝尧仍帝挚之弟,皆为帝喾之子,此说应不可信。按帝尧即位时帝喾冥寿高达102岁(阳寿93岁另加帝挚9年),而帝尧即位时仅21岁,两代相差不就有80年。《今本竹书》引《宋书——符瑞志》言“高辛氏衰,天下归之”,也证明是陶唐氏代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资治通鉴外纪》、《路史》、《帝王世纪》、《论衡——气寿篇》皆云“尧在位九十八年。”可知道帝尧在位迄止前2145年至前2048年。
八、有虞氏纪年
有虞氏即帝舜,姚姓,名重华。帝尧崩后三年正式即位,然在位有50年(《路史》、《资治通鉴外纪》)与39年(《史记》)两说,相差11年。个人倾向于在位于39位,所误11年,应是摄政八年与大丧三年之和,《史记——五帝本纪》云“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资治通鉴外纪》也小注“(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崩”。故帝舜在位迄止前2045年至前2006年。
九、结论
综上所述,“五帝”时代共计六氏十一帝,依次是有熊氏黄帝、帝鸿、帝魁(浑沌);青阳氏少昊、穷奇;高阳氏帝颛顼、梼杌;高辛氏帝喾、帝挚(饕餮);陶唐氏帝尧;有虞氏帝舜。“五帝”时代起自黄帝王天下(前2517年,甲子),终于舜崩后大丧三年(前2004年,丁酉),共514年(以黄帝元年计则有551年)。而夏朝(夏后氏)则起至前2003年(戊戌)。
“五帝”时代帝王世系年表
1、有熊氏
黄帝 前2554(丁亥)至前2455(丙辰),100年
前2517年1月3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2、有熊氏
帝休 前2447(甲戌)至前2401(庚申),47年
3、有熊氏
帝魁 (浑沌) 前2400(辛酉)至前2398(癸亥),3位
4、青阳氏
帝少昊 前2397(甲子)至前2314(丁亥),84年
5、青阳氏
穷奇(倍伐?) 前2313(戊子)至前2303(戊戌),11年
6、高阳氏
帝颛顼 前2302(己亥)至前2225(丙辰),78年
7 、高阳氏
梼杌(苍叔?) 前2234(丁巳)至前2218(癸亥),7年
8 、高辛氏
帝喾 前2217(甲子)至前2155(丙寅),63年
9、高辛氏
帝挚(饕餮) 前2154(丁卯)至前2146(乙亥),9年
10、陶唐氏
帝尧 前2145(丙子)至前2048(癸丑),98年
11、有虞氏
虞舜 前2045(丙辰)至前2006(乙未),39年
相关问答
1978年 4月23日转换成农历 1978年 几月几日女方是农历1981年11月14日生的,属鸡,男方是农历1978年9月20日的,属蛇,2009年正月结婚,初几比较好?希望正月初结婚但2008年腊月也会考虑---恭候您二...
70后的朋友,童年时光怎样度过的,有什么趣事分享?我是一个70后,从小生活在东北农村。看到题主这个问题,我迫切的想分享一下,重温童年那个美好时光。生活在东北农村的70后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