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八字 默默谈命理之变格,曲直仁寿格之李鸿章
默默谈命理之变格,曲直仁寿格之李鸿章
相信大家多少都知道晚晴名臣李鸿章,到现在对李鸿章的功过定论似乎很难确定,对于大清朝来说,他是一名功臣,但是李鸿章却代表了清廷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李最后是在1901年签了《辛丑条约》,签了之后李鸿章吐血不止,最后病逝于北京。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想一下就知道,其实李中堂确实是为当时的清廷背了黑锅。试想一下即使李在当时官任中堂,但是上还有亲王、慈禧太后和皇帝,更何况李鸿章还是一名汉臣,无论怎么说李的签字权都是慈禧等所授予的。所以李中堂只有背了这个黑锅。
那么今天主要要说的是这位满清名臣的八字,可以说李鸿章八字是命理变格中很成功的曲直仁寿格,格局很大。那我们来看一下
李鸿章八字 乾造
癸 甲 乙 己
未 寅 亥 卯 大运:
3 13 23 33 43536373
癸 壬 辛 庚 己 戊 丁 丙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乙生寅月,支全亥卯未,四柱无金,甲木透出,气专一方,更妙癸透出且以亥为根,丙火藏寅。穷通宝鉴云:乙生寅月,用神丙癸,两有根者一透一藏必然大富贵。
李鸿章的曲直仁寿格,用取从强,福泽自然绵长。幼年北方水运,印绶生身,少年科甲。中年金运,本来是曲直仁寿格大忌;最妙的是有癸通根亥支,化金有利,化煞为权,功成名显;如果没有癸水,那么西方金运必有波澜,难以位高权重。花甲之后,运转南方泄秀,出将入相,位高权重,功名略亚于其师文正。卒于辛丑,寿七十有九。
对于李鸿章,曾国藩、梁启超等都有很高的评价。而当时的日本首相和日本人还有美国人,都是有挺高的评价。
负面的评价主要是由于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
注:本人属于原创,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
伊藤博文的“狮子大开口”,令李鸿章倒吸一口冷气:过苛!过苛!
#头条首发大赛#
凄风苦雨
1895年2月25 日,辽南战场对海城的第四次反攻结束。在这次为期五天的反攻中,大平山防御战是华军打得较好的战斗之一。
当天早晨,宋庆指挥毅军向驻守大平山的日军发动进攻,并于午后占领了大平山,日军第一师团随即向大平山发起反攻,双方激战终日,一直打到晚上,其持续时间之长,在甲午战争诸役中是仅见的,双方伤亡也都很大,“死尸堆积成山,血流如注”。最终,由于指挥失当,未能有预备队投入,致使大平山重又被日军占领。
反攻又失败了,而且自此以后,日军解除了华军对营口的外围防御,使得华军在辽东战局中的地位更加不利。
前线兵败,就意味着谈判资本更加有限,留给李鸿章赴日谈判的准备时间也越来越少,在争取外援已然无望的情况下,李鸿章不得不改变态度,由反对割地转至主张割地求和。就在25日,也即第四次反攻海战受挫的当天,李鸿章面奏光绪,在报告中提及了割地,恭亲王奕祈也随之陈述了不能不割地的理由,他们两人说过之后,只有翁同龢仍表示异议,其他人都已缄口不言。
眼看反攻海城之战重又功败垂成,光绪也没了主意,他表示割地事关重大,必须禀商慈禧才能决定。让众人都想不到的是,当第二天光绪向慈禧报告时,慈禧却出人意料地对李鸿章所奏、奕祈所陈表现出反感,并且对光绪说:“这件事由你决定,不用向我报告。”
光绪又派奕祈等人奏请慈禧,把赴日使臣的权限定下来,实际上就是想让慈禧确定能不能割地。慈禧说话办事可真是滴水不漏,她让太监传话:“一切遵照皇上旨意就可以。”
谁都知道“割地”在史书上意味着什么,到了最后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谁都不愿意与之沾边,就连慈禧也怕因此背上遗臭万年的恶名,所以才会竭力规避责任。
3月2日,美国公使田贝正式发来通知,日方已经决定把马关作为中日谈判的地点。在此之前,辽南华军开始第五次反攻海城,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诸将踌躇不前,反攻仍归失败。随着第五次反攻的失利,这一整个甲午期间最大的陆路攻势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从此以后,华军再无主动进攻的例子。
海城反攻战役长达两个月,在这两个月时间里,日军虽然一开始曾面临孤军深入、补给线漫长的难题,但即便在那个时候,其后勤补给线也从未被完全切断,这使得日军在整个战役中的军火、粮食一直非常充足。等到华军这边偃旗息鼓,日军便趁势反守为攻,就在田贝发来通知的当天,鞍山即为日军占领,辽阳危急,盛京(即沈阳)受到直接威胁。盛京在清代的身份是“陪都”,既是所谓的龙兴之地,又有清代皇帝的祖宗陵寝,其地位仅次于北京,是万万丢不得的,迫于这一内外交困的形势,光绪不得不从“太上皇”手中接过烫手山芋,给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李鸿章受命,顿感肩上压力倍增,他在上疏对赴日议和进行预筹时,用“悚惧”一词描述了自己的心情,表示尽管自己有了这一授权,但在谈判时仍将节节争执,尽量减少国家的损失,就是赔款数目也要想方设法降下去。光绪看完预筹疏后,发布上谕,予以肯定,同时由奕祈等人公奏慈禧批准允行。
3月4日,李鸿章单独请训,在光绪亲授全权敕书时,他当场为之老泪纵横。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无论是前线的连续兵败失地,还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都早已对李鸿章形成一个又一个重击,使他进退维谷、心烦意乱,如今又要奉旨赴日谈判,代表国家去签城下之盟,换谁都会倍感惆怅,乃至潸然泪下。
不管愿不愿意,东行都是必须取担和完成的使命。次日,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李鸿章带着“争回一分,即免一分之害”的复杂心情,萧然出都,踏上了茫茫行程。
就在李鸿章出京前后,日军集中在东北的所有兵力,发起了所谓“辽河平原的扫荡作战”,作战的主要目标是攻占辽河下游牛庄、营口、田庄台诸战略要地。战役开始前,日军“示形逼辽阳”,使华军对其主攻方向产生错觉,疏忽了牛庄方面的防御。3月4日这一天,日军第一军第三、五两师团共一万八千余众,合攻牛庄。牛庄守军只有湘军系统的魏光焘部武威军三千三百人,而且牛庄本身还是一座没有城墙的重镇,易攻难守,武威军血战竟日,半数阵亡,牛庄陷落。
仅隔三天,日军会攻营口。由于原守营口宋庆部毅军主力已撤往田庄台,留下驻守的人马仅三百余,兵力空虚,导致为敌所乘,日军仅战死两人,就得以轻取营口。
日军相继占领牛庄、营口后,紧接着就发动了田庄台之战。此役日军集中第一、三、五师团的全部兵力,近两万人,携九十一门大炮,是自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日军最大规模的一次用兵。湘淮军驻守田庄台的兵力也达到六十九营,两万余人,双方兵力是差不多的,这使田庄台之战成为甲午战争中最大的一次陆战,同时也是辽东半岛的决战。由于在军事组织、战术以及武器性能等方面差距较大,华军仍旧抵御不住,向后方败退。田庄台千余间民宅,三百多只民船,被日军焚之一炬,“火焰冲天,终夜不熄,田庄台一市,全归乌有”。
至此,辽东及辽阳南路之战以中方败北而告终,从田庄台沿辽河而东,自鞍山站以西的大片区域,尽为日军所控制。湘淮军全线皆溃,除陈湜部湘军十营拒守摩天岭外,其余全部撤至关内。
日军实现了在冰雪解冻前击溃华军的目标,并形成北可攻击盛京,南可威胁北京的态势。接下来,他们随时可以按照大本营的计划和意图,越过辽河,进军山海关,在直隶平原与华军进行主力决战,这也为日本在即将开始的和谈中增加了一个重要砝码。
春帆楼
李鸿章在京期间,据传曾“忙里偷闲”,由女婿张佩纶引见,前往京郊的白云观,在隐匿身份的情况下,拜访了一位通灵道人,请他为自己占卜。
道人听完来意后,自顾自地坐在一个大蒲团上,闭目养神,把李鸿章晾在了一旁。李鸿章倒也不愠不急,耐心地在一旁恭候。
良久,道人睁开眼:“占卜之道,由心生,信则灵,不信则无。”他让李鸿章告知其生辰八字,李鸿章的生日是阴历正月初五,这一天也是民间传说中财神的生日。道人问清楚李鸿章的“财神生辰”,足足想了半炷香的工夫,才望着李鸿章说,你的命很硬,命如此之硬,非大富大贵之人难以担当,看来你不是一般人啊,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大富大贵”“封侯拜相”,李鸿章早就做到了,只是未必守得住,更何况他此时关心的也并不是这个,遂摆摆手苦笑道:“往事如烟,不堪回首,还望道长能为弟子预测一下未来。”
道人矜持一笑,说到了关键处:“施主眼下是有些麻烦,但有惊无险,尽可宽心。只是恐怕晚节有虞,尚需格外留心。”
李鸿章心里一动,还想继续追问,道人一指墙上的一幅《松雪道德经》(即名帖《松雪书道德经》,系由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频所书,赵孟频号松雪道人),含矜而笑,至此再不作声。
古人言,“心存忐忑,占卜问卦”。李鸿章平时对于占卜问卦这一套,并没那么热心,临时抱佛脚,本身就是其不安心情的一个表征。对于此时的李鸿章而言,比之于个人的人身安全受威胁,更让他担忧的无疑还是“晚节有虞”,道人的话也因此在他心中蒙上一层阴影。尽管如此,李鸿章在领命之时,即已下定决心,此行即便因割地赔款而遭到国人斥骂,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正如他在预筹方案中所言,“苟有利于国家,更何暇躲避怨谤”。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一行从天津出发,前往日本。随行人员除伍廷芳、马建忠等幕僚外,还有两个特殊人物,其一是美国人科士达,其二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科士达是律师出身,曾担任美国国务卿,总署专门聘请他以私人身份,充任议和法律顾问。李经方曾任驻日公使,通达日语,李鸿章认为谈判时用得上,因此在参加军机大臣会议时特地请求让其随行,李经方在使团中的身份是“钦差全权大臣”。
在使团乘船的船头,高悬着“中国头等议和大臣”的旗帜,但因日方不允许中国使团乘坐中国船前去谈判,所以他们雇用的是德国商船“礼仪”“公义”,船上也只能挂德国国旗,议和大臣所处环境的尴尬和困难,于此可见一斑。李鸿章年逾七旬,却还要以老迈之躯,远赴东洋,深入险地,扮演这样一个极难扮演的角色,其心境之苍凉与苦涩,亦可想而知。
轮船在海上颠簸了五天,于19日到达马关。快到马关时,李鸿章吟诗一首,言称“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马关也称下关,在日本本州岛最南端,此地有一个位于小山丘之上、面朝大海的春帆楼。春帆楼乃木制小楼,面积并不大,原来是个医生诊所,后改成河豚料理店,店里的河豚宴很有名气。伊藤博文是马关所属的山口县人(当时属长州藩),过去在马关一带活动时,春帆楼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据说春帆楼的名字也是由他所取(伊藤博文别号春亩)。
春帆楼
春帆楼是伊藤博文亲自选定的谈判地点。20日午后2点半,李鸿章一行登上春帆楼,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举行第一次谈判。春帆楼里早已修葺一新,地上铺着华丽的地毯,围着谈判桌摆放了十多把椅子,中方人员还注意到,与其他人受到的待遇不同,日方在李鸿章的座位旁还特别摆放了痰盂。
客气和尊重背后,却是掩藏不住的刀光剑影。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并不是第一次面对面打交道,十年前,两人签订《中日天津条约》,就已经见过一次,此次不过是对手重逢。对于李伊二人重会春帆楼,清代野史中有个段子,说是在宴会间,伊藤博文突然对李鸿章说:“我这里有一个联,你能对吗?”说完,便随口道出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意思是你大清国内无贤相辅政,外无良将御边,不得已只好割地赔款。
李鸿章听出联句中含讥带讽,但一时又答不出下联,不由得又恨又愧。
赶巧使团随员中有个李鸿章的幕僚,平时不蒙李鸿章重用,触景生情,灵机一动,立刻代李拟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中国天地广大,难以测量,这就像是我们皇帝度量大,给你点地,赔你点钱,无所谓。
这个段子自然是虚构,暗含的是国人爱占口头便宜的老习惯。回到真实的场景中,在中日谈判代表未曾正式开谈时,伊藤博文和李鸿章于寒暄之后,也确实先有过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
当年签订《中日天津条约》的背景,是朝鲜“甲申政变”被中国驻朝军队迅速镇压、伊藤博文来华谈判时,虽不像李鸿章现在这样极度被动,但也不占优势。李鸿章是实力外交论者,借助于己方对局势的掌控,他在谈判中,将伊藤博文的无理要求全都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并且声言如果伊藤博文不满意的话,双方只有兵戎相见。
那次谈判,伊藤博文不仅未讨得便宜,反而在会场上领教了李鸿章的厉害。事隔十年,两人再次谋面,对于当时李鸿章的盛气凌人,伊藤博文仍旧记忆犹新:“想中堂大人当年,何等威风,一言不合,谈不成就要打,如今真打了,结果怎样呢?”
十年后,随着战争的一败一胜,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东亚政治场上的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李鸿章仍想尽力表现出作为大国使节的恢宏气度,但作为战败方的代表,仍难以掩盖自身尴尬艰难的处境,而伊藤将春帆楼挑选为谈判地点,本身就代表着他的踌躇满志和今非昔比。未等李鸿章答话,伊藤博文即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志得意满地说道,十年前他在天津与李鸿章相会时,曾进言中国有改进的必要,不料十年来一无长进,“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聊到这个话题,李鸿章内心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只好一边叹息,一边承认本国积弊太深,以致“虚度岁月”,十年过去,一切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感惭愧,心有余而力不足”。
过苛,过苛
两国互换国书后,首先进行简短交谈。为了掩饰上次将中国使节拒之门外的失礼,伊藤博文故意以确认相互资格开场,说张荫桓、邵友濂之所以遭拒,乃是因为觉得他们“似乎不是诚心和好”,而李鸿章此番前来就不一样了,“你中堂大人官品尊宠,责任重大,这次奉命为头等全权大臣,实在是出于诚心”。
李鸿章乃外交谈判的老手,当然知道伊藤博文的用意所在,遂不卑不亢地答道:“我国如不是诚心修好,一定不会派我来。我没有诚心讲和,也不会来这里。”
接着,李鸿章发表了一个长篇谈话,强调中日两国作为东亚两大帝国,应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以便对抗西方列强,而不要轻动衅端,反过来为西方列强提供可乘之机。
李鸿章的这番话虽不乏外交辞令,以及迫于时势下的求和用意,如陆奥宗光所说,“讽示迅速完成媾和的必要”,但仍展示出他在世界大势、国际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和远见卓识。事实上,李鸿章很早以前就曾设想联合日本,共同制衡西方。他在谈话中还提到,欧洲各国虽然军事力量都很强,却不轻启衅端,中日两国既在同一个洲,地理位置上又最为接近,文化也相似,为什么不效法欧洲,而要互相寻仇呢?如果互相寻仇不已,自然有害于中国,对于日本而言,也未必有益处。
李鸿章东渡议和之日,正是日本国内主战气焰持续高涨之时,媒体舆论大肆宣扬,既然要让中国割地赔款,则割的地面积越大越好,赔的款越多越妙,甚至声称“必须有瓜分(中国)四百余州的决心”。在日本军队内部,主战气焰更为浓烈,力主非占领北京不可言和,在一些日军将领公开发表的诗作中,已多有“燕京从是几行程”“何时轻骑入燕京”等诗句。至于日本政府,虽然相对较为克制,但亦有急于称霸亚洲、挤进西方列强阵营的渴求,贫弱而不思进取的中国正好成为其达到目的踮脚石,如何肯和你坐在一条板凳上?
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皆为日本政府的代表和决策者,他们对于李鸿章的建议和忠告,根本听不进去。陆奥宗光一方面对李鸿章的风度表示敬佩,认为李鸿章“说到底,不愧为中国当代的一个人物”;另一方面又认为李鸿章所言,不过是“今日东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谈”,并说李鸿章“狡猾”,“如此高谈阔论,其目的是想引起我国的同情,间用冷嘲热骂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
李鸿章的呼吁未能起到作用。1895年3月21日,双方举行第二次会谈,开始进入了实质性议题。清廷这时最迫切期望的是停战,以便让疲弱不堪的前线军队喘口气,同时防止日军进攻京畿和盛京,因此李鸿章提出在两国议和期间,双方陆海军应一律停战。
伊藤博文早知中方有此要求。实际上,在割地赔款上狮子大开口,同样也是日本政府肚子里正在打着的小九九,只是它还得顾及国际舆论和关系,不能像媒体和军方那样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已。
现阶段停战,自然对中国有利,因为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对于日本而言,就未必了,在侵华日军已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或许只有一直打到北京,迫使中方订立城下之盟,才能确保其利益最大化。为此,在该轮谈判的前一天晚上,伊藤博文特地和幕僚彻夜研究,针对中方的停战要求,设计了一个反提案:停战可以,但前提是中国必须交出大沽、天津、山海关以及所在地方的铁路、军需,停战期间,日本驻军的费用也由中国负担,此条件限中国在三天之内做出答复。
伊藤博文把他的反提案一说,李鸿章倒吸一口冷气,纵使他在谈判中一向都很冷静,此时也不由得连呼:“过苛,过苛!”
大沽、天津、山海关,皆为军事险要之地,若为日军所控制,可直接威胁京城,日军都还没有到达那里,居然就想不费任何气力地捞到手中?再者,如果停战期满,议和不成,日本仍然占据着这三处地方,岂不是反客为主,占尽了便宜。
伊藤博文当然也知道自己提出的停战条件过于苛刻,但这正是他的目的所在,为的就是迫使中国放弃停战的念头——中国放弃停战,日本就可以在谈判过程中再战,这样既应付了国际舆论,封住了欧美各大国之口,又能把日方想得到的蛋糕统统抢过来,可谓是一箭双雕。
“人 情”
伊藤博文是这样想的,当然他口头上不能这么说,面对李鸿章提出的质问,他的解释是:现在两国相争,日军正准备攻占各地,中国忽然要求停战,对日军士气会造成妨碍,所以他们要先占据险地作为抵押,才不致过后吃亏。
李鸿章、伊藤博文同被国际社会视为本国俾斯麦式的人物,两人虽然年龄差距较大(伊藤比李鸿章小十八岁),但自在天津相识起,就有惺惺相惜之意。在过去的十年里,两人一直书信不断,其间伊藤博文曾向李鸿章赠送有关日本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措施的书籍,李鸿章不仅对这些书籍都仔细阅读过,而且还将自己有意大力革新,但受制于所处政治环境、难以充分施展的苦衷,都不加隐瞒地告诉了伊藤博文,足见双方在政治见解方面的相互信任与期许。
就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两年,朝鲜曾发生“防谷令”事件。所谓“防谷令”是朝鲜地方官发布的一项命令,用于暂时禁止本地谷物的外运及出口,根据日朝政府达成的协议,朝鲜公布“防谷令”,应提前一个月通知日本领事,但那次朝鲜没通知,日本称自己因此受到重大经济损失,要求其赔偿。
据朝鲜估算,日方损失大约为六万日元,但日方要求赔偿十七万日元,双方争执不下,谈判了很长时间都没有结果。当时朝鲜内政外交实际都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日本又尚未做好入侵朝鲜和中国的准备,面对国内舆论对于“防谷令”事件久拖不决的批评,伊藤博文迫不得已,亲自给李鸿章写信,说解决“防谷令”事件的事,他已经跟李鸿章长子、时任驻日公使的李经方提过了,现在想请李鸿章本人再帮帮忙,“假中堂阁下之一臂,而得妥协和局”,信最后署名是西方格式:“你的好朋友伊藤”。
从大局出发,李鸿章当天就给袁世凯发电报,让袁世凯劝朝鲜官员坐下来,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以免因小失大,并且告诉袁世凯:“伊藤与我私交很好,他对于此事件的态度也并不虚伪。”在李鸿章的调解和干涉下,朝鲜最终同意赔偿日方十一万日元,“防谷令”事件迅速得以解决。
有这样的私交基础,在战场上被对方全面压制,手中缺乏任何有利筹码,而“晓之以理”又难以见效的情况下,李鸿章只能更多地尝试对伊藤博文“动之以情”:“我是直隶总督,这三处地方都由我管辖,由日军先行占据,我脸面何在?请伊藤大人设身处地想想,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然而伊藤博文听后,却不为所动,看上去根本就不想还在“防谷令”事件上欠李鸿章的“人情”,两人多年的私谊感情此时也丝毫不见踪影。这其实并不奇怪,民国外交家蒋廷黻曾经说过:“国际关系不比私人间的关系,是不讲理,不论情的。”同为成熟老练的政治家,李伊之间再怎么是忘年交,再怎么彼此欣赏,到了涉及国家利益的谈判中,也都不会轻易相让,私交、人情都只不过是表面的装饰,为的是更容易打动对方。即如李伊在“防谷令”事件中亦是如此,伊藤博文想让李鸿章帮着调解,就左一个“好朋友”,右一个“好朋友”,同样李鸿章肯给袁世凯发电报,愿意对事件进行干涉,也不是真的完全从“好朋友”立场出发,说到底仍是想借此增强对朝鲜的影响力,并向日本及各国显示中国对于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眼见伊藤博文不吃自己的这一套,李鸿章只得转而主张先不讨论停战问题,直接商讨和约。伊藤博文等人对于暂不停战考虑得多,却还未想好如何订和约,才能捡得最大便宜,故而一时半会也拿不出和约草案,双方商定三天之后再次举行会谈。
自奉命出使以来,李鸿章深知事关重大,处处都小心行事,每次会谈后,都随时电奏朝廷,候旨遵行,同时他也将自己的看法向朝廷进行汇报,以供决策参考。此次会谈也一样,虽然他在会上有自己的主张,但会后还是立即向总署发去密电,对会谈情况进行汇报,除提供自己的主张和建议供参考外,还明确表示日本要挟太甚,无法答应,叮嘱国内应在大沽、天津、山海关一带严加戒备,并尽量创造好的国内军事形势,以配合在日本的谈判。
光绪获悉,急令奕助等与各国公使面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各国公使看了日本所提条件,也都表示只有停战期间中国补助日本军费这一条,还算合理,其他按照国际惯例,都不在尺寸上。
总署随后复电李鸿章,同意搁置停战之议。此举正中伊藤博文的下怀,他立即命令日军向台湾开进,1895年3月23日,日军登陆澎湖列岛,显然是想抢先造成日军占领台湾的既定事实,然后再逼李鸿章就范。
伊藤博文的做法,进一步压缩了中方在和谈中的活动空间。24日下午,中日举行第三次会谈,李鸿章向伊藤博文索取和谈文本,伊藤博文却还是拿不出来,推说要等第二天再谈。
会谈毫无实质性进展,陷入僵持之中。散会后,心事重重的李鸿章步出春帆楼,乘轿返回下榻的引接寺旅馆。就在返回的路上,突然有暴徒向他发起袭击,由此酿成了一桩震惊世人的血案。
相关问答
请问羊宝宝几月出生最好?真的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吗?_千问健康请问羊宝宝几月出生最好?真的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吗?_千问健康
李鸿章 谥号文忠公,曾国藩谥号文正公,左宗棠谥号文襄公,为什么都是文XX,有什么讲究吗?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魏...
袁世凯本是清朝小官,朝鲜升级打怪十二年,如何钻空子成北洋领袖?娶妻生子的袁公在老家项城没能中举就出门去投军了,当时的驻防山东登州的广东提督(异地驻防)吴长庆是袁世凯嗣父袁保庆的结义兄弟。收留了他并请以后的著名状元...
传言带洋人侵略圆明园的汉奸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真相是怎样的?龚半伦真的带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历史究竟遗漏了谁?1860年10月,一个叫龚半伦的中国人带着英法联军劫掠并焚烧了圆明园。龚半伦从此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受尽...
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首先呢,我们要弄起东南互保的定义是什么,东南互保,指...三,满...
姓曾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历史上姓曾的名人: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9...
能否报一下当地名菜?您好!我是阿红小生活的作者,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土家妹子,从小在空气清新的大山中长大,大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风...
乾隆到底是不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身世之谜也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好像不给乾隆找出个亲爹大家就誓不罢休。其实关于乾隆的身世有多种说法,有关于他的生父的,也有他的母亲的。最为大家所...
挺经曾国藩原文与译文?我常自己悔恨少壮不知努力,而到老年往往多出悔惧之感,对于古代圣哲们的心境情趣,不能领略获取一二分。只能反复寻思,叹息感慨不已。第二章不怨不尤...译...
你的姓氏有何来历?出现过哪些历史名人或者英雄?另外,据《逸周书》记载,商代时有太子周任,食邑于周地,他的子孙后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据史料考证,今河南...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