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八字 幽默机智,才高八斗的马东,简直太搞笑了(第二弹)
幽默机智、才高八斗的马东,简直太搞笑了(第二弹)
海清上了《奇葩说》,被马东的问题问到颤抖,头昏无比,大呼:“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啊!大家知道吗?他以前在台里的时候,阳光、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啊”!
没错,马东确实是越来越污了,也越来越幽默了。
高晓松说马东就是“陷阱本人”,看看马东又是怎么给嘉宾挖坑的?
有一期,何炅说林志玲很贴心,每次和比自己矮的人合影,会使用八字拍照法,也就是会劈叉。马东又开始使坏:“你的意思是说,志玲和比她矮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劈腿”!马东,你真是会get重点!
何炅问张泉灵,如果在现场选一个人做你的初恋,你会选择谁?张泉灵回答,我选马东。马东一脸喜色。张泉灵接着说,因为每个女孩子的初恋,她的审美观都是不成熟的。马东又使坏的反击道,我愿意帮你长大。真是用不尽的套路啊!
马东现场说到,如果给对方发错了微信怎么办?蔡康永回答道,说自己手机丢了。马东说,我会迅速发一大堆很多很多的图片,把之前的信息冲走。哈哈,马东东,你不知道可以撤销吗?!这算另类搞笑吗?!
看看马东和赵薇的对话。
前任的婚礼你会去吗?
不去。
那黄晓明的婚礼你去了吗?
去了,他不是前任。
哦,那你不去的婚礼,就是你的前任。
哈哈,赵薇女神也被“坑”了。
有一期嘉宾是黄健翔,金星责问马东,说好的请小鲜肉,这鲜吗?马东说,在已经是这个月能录节目的明星里面最鲜的了!哈哈,机智就服你。
金星问黄健翔你谈了几个女朋友,黄健翔回答道,就一个。马东出口成章,真是炒股炒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
这节目尺度这么大啊?
马东无辜脸反问,什么是尺度?!
马东又是温情的,黄执中是台北人,有一期说自己在别人眼里回北京也是回,回台湾也是回。马东观点不同的说,不是这样的,在你母亲的眼里,你回台湾是回,到北京不是“回”而是“去”。
又顺带讲了自己与母亲的相处之道。父亲已经走了10年,母亲经常一个人在家,现在喜欢电视购物。有一次,买了一个包,欧洲皇室订做,原价19800,电视上卖930,如果是别人买,我会说你疯了吗?可是那是我母亲,我只有竖起大拇指说,真漂亮!
就像马东自己说的,我不能说我母亲上当了,我说了,那她怎么办?我们对待老人,她不需要你为她做什么,只需要你的陪伴。
马东既幽默又温情,既睿智又调皮,开的起玩笑,又控的住大局。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是爱搞事情,不怕事大的,又能平息事情的MM马!
“聪明人”马东的现实人生:每天挫败、不停着急、不懂成功
节目《乐队的夏天》的豆瓣评分已升至8.7分。而在仅仅两个月之前,它还经受着大量的审视与质疑,其评分也在7.1的边缘徘徊。
随着九连真人、新裤子、痛仰等乐队的精彩表现,以及“张亚东录制现场发飙”、“痛仰改编的《我愿意》” 等一系列热搜争议后,节目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网友甚至发现,《再见杰克》、《西湖》、《火车驶向云外 ,梦安魂于九霄》等乐队作品已经代替那些网络神曲,成为新一代的广场舞配乐。
某种程度上,这证明了马东及其团队在节目制作上具有的敏锐性。
7月初,《十点人物志》记者在米未采访了马东。尽管在采访前,他的工作人员一再提醒,“马老师并没有参与节目的前期策划,所以录制前他也不知道啥细节”,但大众仍想要探寻他如何影响了节目。
采访安排在下午两点。在采访之前的一分钟,他还面色严肃地发着微信。褪去舞台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装扮,他穿着一件黑色T恤,看起来要比想象中的瘦,也比想象中的不易接近。
马东在采访中提到的一个高频词是,“一样”。
“每年所谓的流行词,本质上都一样。”
“乐队的人在看待名利上和其它任何圈子的人都一样。”
“60后在15岁时候干的事,和今天的人在15岁(干的)是一样的。”
“你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样的。”
“都一样。”
但马东看上去明明就不一样。他是现象级综艺《奇葩说》的缔造者、米未的创始人,正在播出的《乐队的夏天》成了他制造的又一个爆款节目。甚至和马东自己相比,镜头外的他明显要比镜头前的他瘦很多。
他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我不知道”。
他对于那种已知的,和存在的概念、定义、说法,持有怀疑。
节目的调性“到现在也说不清楚”,“没有想过”做乐队文化,“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老板。“你要问他们,我觉得自己说自己都不准确,我的初衷可能是这样的,结果到人家那儿就不是这样了。”他解释说。
有时他会给出一个答案,但你分不清那是真的、假的,还是只和他当下的心情有关。
总体来讲,无论是聊到节目、他人,还是任何事情,你都能从他的表达中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他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从二十年前就有迹可循。
1999年,由马东主持谈话节目《有话好说》在湖南卫视正式开播。这档节目聚焦当下热点话题,内容前卫大胆。
节目有一期的主角是一位高中学生,因为他的某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他正在成为整个主流社会的众矢之的。但马东说,他喜欢他那个劲儿。
不久后,节目便因谈及争议话题而被叫停。接到通知的一刻,当着所有编导的面,32岁的马东哭了。前节目编导王骏回忆说,他从没见过一个男人,在那样一个公开场合,痛苦地哭泣。
眼前的马东,与当年的那个马东,是同一个人吗?有人产生了疑问。至少在外人看来,当年那个为严肃节目关停而痛哭的主持人,而当下这个在《奇葩说》、《乐队的夏天》里插科打诨的家伙,是两个人。
“当然是一个人了,这毫无疑问,肯定是一个人。”继续追问,马东也只是简单地解释为角色自由,“为什么我又转行了?我要给自己一个精神支撑,就告诉自己“角色自由”最重要。”
马东现在更多的地把造就一个人的原因归结于脑神经科学。通俗点说,就是你是什么人,才会遇到什么样的事,而不是什么样的事情把你塑造成了什么样的人。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就倾向于看到什么样的马东。
那现在这个世界至少存在三个马东:我看到的马东,马东描述的马东,以及真实的马东。我们接下来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以下是他的口述:
“从主意到节目,中间还有一万步”
《乐队的夏天》本质上是牟頔(米未联合创始人CCO、《乐队的夏天》总制片人)提出来的。
牟頔面试了一个小朋友,然后那小朋友说,他可以来米未工作,很喜欢米未,但是他要求周末不能加班,然后每年必须休一个月的假出去玩儿乐队。
这当然不行啦!但是他突然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类人。我们同事当中也有一个。我每次在电梯里面碰见他,他都是背着一把琴,留着披肩的长发,一个男生,我问他:
“演出啊?”
“排练。”
他们就是那种玩儿乐队的,乐在其中的那种人。
牟頔跟整个团队可能都很兴奋。因为我们团队当中有好多导演周末都会在 Live House 里“混”,他们觉得这本身是一个特别让他们自己很兴奋的一个题材,可以做一个乐队题材(的节目)。
你知道我的人设就是,你说什么,我都说“行”,只要你们想干,OK,“加油。”
我后来沉下来仔细想想,这个题材可能还挺好玩儿的。我没有一个公式说,一个题材怎么样就一定能做成,天底下肯定没有这个东西,但是确实要满足一些条件:
第一,我觉得是整个创作团队要兴奋,你在满足别人之前、满足你自己观众之前,你首先得满足自己, 你如果自己不嗨,或者你自己觉得说这个客户会觉得好,或者说某些人会高兴,那我就做给你看吧,那你是一个干活的,你不是一个创作者。
第二,按巴菲特的逻辑理论叫,这个雪道的雪是不是足够厚。
比如说,我们全部的调查研究做完了以后发现,这个题材很好,但是没有内容可以支撑,就是它的资源不够,那你肯定就要放弃,那没办法。
还有就是在某一个类别里面,一万个人都在做,它其实就是竭泽而渔,你打渔还得有个休渔期呢,这个赛道已经被捞光了的话你就先别碰。
第三就是你能够把所有这些东西和你的平台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我们要跟平台谈说,我们想做一个乐队的题材,然后平台的各位老板一听也会说,不错啊,挺好的。那这个就契合,然后大家整个的推广资源、推广力度就会完全不一样。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如何去说服客户。
客户不是内容创作者,他没有义务去懂你要干嘛,所以你有义务去说服他。他没有义务去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题材,但是你有义务告诉他说这个题材的成功概率比较大。
所以对我来说,(做节目)这四点,缺一不可。
“没节目时就已经想清楚的人,应该是骗子”
在我个人看来,所有文艺作品的核心都是“价值观冲突”。“价值观冲突”是什么,就是把你带进一种绝境,一种“不知道该怎么样的”那种两难的困境里面。
作为《乐队的夏天》来讲,像痛仰这样的成名乐队,(他们的困境就是),“我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一个节目?我不需要一个综艺节目去证明我的价值,但是当真正面对胜负时,我们怎么办?”
你比如说彭裤子,彭磊在第二现场说,“输了总不行啊”,然后他回家开始健身、准备歌。他极其认真准备的时候,他也面临着内心的那个冲突。
我们能不能够把这些东西准确地捕捉描述出来?让看这个节目的人看到那种真实的内心冲突、纠结,它就会共情给观众。观众会把那个东西投射到自己身上,(他们会想),“我上次面对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
所以我们常说文艺作品有治疗作用,它可以投射你自己的情感,去焕发出你在那种状况里,你自己到底是怎么感受的,那个才是打动人的力量。
我要说一个做节目的人,在节目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就已经想清楚目的调性是什么,这个人应该就是骗子。
创作者跟节目的关系并不是告诉它往哪儿走,而是顺着它,因为节目本身的内容是和观众互动之后才有一个自己的路径。
你让我现在回想说《乐队的夏天》的调性是什么,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自己在现场有一刻突然感觉到说,“啊,这个节目的内在的那个味道可能会出来了!”就是刺猬乐队唱那首歌(《二十四小时摇滚聚会》)——子健摔琴的那一刹那。
那把破吉他,他早就想摔了,唱了几首歌之后,他就买了一把新琴,不舍得摔了。
他那把琴弹着弹着中间就出问题了,给他气的,然后他就在台上摔琴。就在那一刹那,我在台上看着就觉得,哎,这一刻就把我给击中了,击中了。
那是什么呢,矫情一点说,就是真实的力量,就是真实。
今天,中国综艺的这个市场上,大家已经特别习惯于去演真实。即便是真人秀,一看你就知道这是秀。
观众对这个东西其实是非常敏感的,有的时候是鬼骗鬼——你哄观众玩儿,你以为骗过了观众,观众也哄着你玩儿,因为他也是解闷儿,所以这样的节目有的时候未必真的能够触到你。
子健摔琴的那一刹那,我们突然觉得这个节目,在真实这一点上触达了某些东西,只要把这个东西坚持下去,这个节目就应该有它的一些出路。
我怀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任何节目刚出来的时候,没有你想象当中那么爆,就说明你事前想多了。
我们这个节目的第一期样片出来以后,拿给平台内部来做评估。平台内部有一个不记名投票的机制,评估的分数还很高的,我们自己也很嗨,觉得平台也说好,各方面都觉得不错,应该会好。
这说明你把自己的期望值吊高了,所以预期管理特别重要。
第一期出来之后不尽如人意,各方面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个很正常。《奇葩说》第一季是到了第四期还是第五期的时候,才逐渐被别人关注到的。
好多节目都是符合这个规律,往往前面高起、大热,后面就没什么声音了,所以每个节目有它自己的生长轨迹。我这没办法,自己的孩子,你下意识的会对它的预期值就提高,你的预期管理就不会做的特别好。
我们没有想做乐队文化。我觉得咱们别轻易说“文化”这个词。
在我看来,很多今天被我们称之为“文化现象”的文艺作品,其实当年都是娱乐产品。文化都是娱乐产品的时间沉淀。所以我不知道乐队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是想做乐队,我们在乐和队之间更偏重“队”,因为我们想做乐队里面的人。我们做的叫节目,再具体一点叫综艺节目,综艺节目是什么?娱乐产品,毫无疑问,它就是为了娱乐大众的。
至于它在娱乐大众之余,通过时间沉淀留下了一些什么东西,那个东西不是说我们无意为之,而是不由我们来左右,那个东西交给受众和时间去慢慢沉淀,我们只要把节目做好就行了。
现在广场舞大妈也在跳《再见杰克》什么的,我觉得那就是歌好听。这个歌以前没有这样的传播渠道被更多的人听到,今天更低成本的技术,让你更方便的、用更低成本的方式接收到了更多的娱乐信息,享受到了更多的娱乐内容。
我真的不觉得《乐队的夏天》有别人总结的那么严重(指有人说“《乐队的夏天》复兴了中国摇滚”),夸的不到位会让我更难受,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昨天做了个节目,今天你帮我总结出意义来了,我接受不了……要不是你们这种找事的非来问我这种问题的话,我肯定可以做到点头微笑的。你非问我这事我也不能骗你,我只能告诉你说,没那么严重,得需要时间去沉淀。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拒绝被抬高的),(我持有)怀疑论,就是对于所有已知的,和存在的东西,重新提出质疑和问号,这东西应该叫摇滚精神吧,或者摇滚精神的一种吧!就是你总是问,“这个世界真的假的?真的假的?”
“你是这样的人,
所以你才经历了这样的事”
好奇心从哪儿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反过来的。比如说,你问一个搞音乐的人,“你是怎么学音乐的?”他就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你知道吗?他是一个先天对音乐敏感、有天赋,他才变成这个人。
你跟玩乐队的这些人喝个酒、聊个天,你也未必能够看得出他是怎么回事,但是他拿起琴来的那一瞬间,你就觉得“哇!这个人开始发光。”我碰到好几个这样的人。
你比如说张亚东,我们在那儿拍广告,哎哟,他手足无措,五脊六兽,抓耳挠腮,就不知道要干嘛。后来导演组给了他一把吉他,他就跟抱了一个救命稻草似的,他说,只要弄这个琴,你们爱干嘛干嘛吧,你们就拍吧,随便!
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全阀门,他要找到自己的安全阀门,咔一开,他就舒服了。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打游戏、玩相机。我也不知道我自己的安全阀门是什么,也许我周围的人会看的清楚吧……
人自知太难了,都是你身边的人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
很难用一句话或者一个类型、一个场景去概括(玩音乐的人),他们都不一样。但总体来说,你会发现各种性格的人基本都是正态分布的,你要关注画家这个群体你也会发现,都是这么多性格的人凑在一起。
我没有觉得他们是拒绝名利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人干嘛要拒绝名利啊?这不符合人性。
他们做的本身就是一个必须得有观众的事儿啊,要不然就自己在家里弹弹琴唱唱歌就行了,连录音都不用,你录音录像不就是为了给别人,让更多的人看见吗?你唱 Live house 下面有仨人的时候你也唱,但你希望下面是三百人,你也希望有一天你能上三万人的体育场、体育馆去唱歌。
看心理学或者现在叫做脑神经科学,你就会发现,人的很多东西,归根结底有很多一部分是先天的,因为你的大脑长成这样,或者说你先天对某些情绪敏感、对某些情绪不敏感,所以你更容易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妨 OPEN 一点去学习学习(对记者说),我觉得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东西。
遗传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会受我父亲的影响,终其一生,就好像我的孩子终其一生也会受我的影响,我觉得这个是没办法的。
现在有一个特别时髦的词叫“原生家庭”,我觉得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不停的Review(回顾)这件事。所以慢慢的走吧,你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样的。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可能有点玄虚,这就是我的感受。
“所有的弯路都是必经之途”
以前我都不批评员工的,我也是逐渐学习怎么有话直说。这个东西也是说给自己听的,以前我自己的性格会比较委婉,就劝劝你什么的。人怂志短言轻,你说你怎么办?
“不骗别人不骗自己,有话直说”是典型的一种公司文化。我们提倡有什么事直接说。
因为你经营的是一个组织,组织是由人构成的,所以你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交朋友”是长时间的过程,人在年轻的时候,比如说像在您这个岁数的时候,就会试图认识接触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自己更兴奋吧,肯定会让你变得更舒服。但是这个分性格,有的人就不愿意交朋友,有社交恐惧,他这也是天生的。
我从来都不把自己全暴露给朋友的,因为这会让我不舒服。我很久没试过对着朋友哭了,什么事值得哭啊?我可以对着朋友“诉”,但不一定非对着朋友“哭”。
我小的挫败感每天都有,大的挫败感也是阶段性的吧,有的事是看起来都很顺利,但是你内心会有挫败感。
过往有的项目让米未用最小的成本认清了自己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以及应该干什么。应该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做容易的事情。我不需要(对失败)有什么发泄途径,就是自己认呗,就是这件事干砸了,干傻了,犯二了。
这世界没有直着的路,所有的弯路都是必经之途,所以,你要不经过这个,你不知道你自己不应该干这件事。
每一个人在你的生活当中都会不停地经历波峰和波谷。你不再往前走了,你过不去这个坎儿了,其实就是你的这个螺旋上升停止了。你能过去这个坎儿,你就又上到了下一个螺旋上升里面。
我想不到什么叫成功。“不着急了”就叫成功了吗?我觉得没有啊,人只要活着就是不停地着急,今天着今天的急,明天着明天的急,昨天着昨天的急,“着急”是你的生活常态,也就是所说的烦恼吧。
什么是成功,“没有烦恼”?哪儿有这种人啊!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提供,部分图片来自于东方 IC 及网络
参考资料:
1. 人物杂志:《马东 钝器锋利》、《马东 慢火烹茶》
2. 博客天下:《马东 最高的情商叫自有分寸》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相关问答
郭德纲6月23日发的“一十三年一场大梦”是什么意思?德云社现如今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大相声团体了,郭德纲带领着德云社将相声发扬光大,重新推至观众面前,成为最受追捧的传统曲艺之一。郭德纲能有今天,自然是离不...
如何评价杨超越在《奇葩说》中的表现?而马东赠给了杨超越珍贵的八字箴言“与众不同,无从遮掩”。在听了马东的话之后,杨超越也确实严格践行这八字箴言。首先杨超越本人就是与众不同的,她因为自...
胡歌私底下是个什么样的人?胡歌因为一段获奖致词而受到了各方的夸赞,甚至连私下不认识他的同行都转发了他的获奖词赞赏。比如刘若英和阿雅。甚至有资深媒体人用“走向伟大的演员”形容他。...
如何评价爱奇艺《乐队的夏天》?如何评价《乐队的夏天》?你是如何评价《乐队的夏天》第四期?有什么槽点。展开我来答刘强东1奶茶LV.52019-06-25《乐队的夏天》这个节目第一期的时候,我...
《夏洛特烦恼》有哪些惹人发笑的梗和情节?据统计,夏洛用了160左右的喜点。当一款最新的破手机上市后,几经把玩便可得心应手。但即使玩到发烧级,也烧造不出一个它。因为玩、和造是业余、和专业的两个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