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八字真言 王阳明的“八字真言”——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
王阳明的“八字真言”——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我们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
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
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致虚极,守静笃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这八个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此心不动,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 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 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这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真实。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作为对手,王阳明的心却可以不动,于是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宁王这种问题,即使在强人中也极为普遍。譬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突袭苏联前,有无数情报被透露给苏联,但斯大林抱定一个念头:“希特勒不会愚蠢到攻击苏联。”所以对这些情报视而不见,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甚至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结果让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伊拉克战争期间,萨达姆也是认定布什会像老布什那样,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教训他一下,当美军攻到巴格达时就会停下来。此外他还故布疑阵,让美国和联合国情报人员,怀疑伊拉克果真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投鼠忌器。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斯大林和萨达姆就是“此心已动”,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立即就投降了。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要有空隙。
心中出现了空隙,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这时就是王阳明的“此心不动”。 而心一动,你看见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对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如何做到心不动?答案就是:让念头自然流动。
而我们平常都是怎样的呢?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怎么才对?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且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 所以禅宗《坛经》里六祖慧能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这种念头的流动,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
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 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所以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监视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从来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个大师或哪本书,而是对自己的反省和认识。 并且,当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感觉双脚踏实地踩在大地上,心里会安宁很多。
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真相却是,人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佛不渡人,唯人自渡”。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阀门打通了,所有我们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纯净无垢的洒脱心境该是怎样的呢?那是一种很慢又很快的状态,身心合一,更从容、更专注、更有力量。我们所有的思维、所有的行动训练有素却波澜不惊,中规中矩却无招胜有招。
就如王阳明,这边云淡风轻地讲学育人,那边指挥千军万马剿匪、平定藩王叛乱。这些费脑的事情,就如幼年时他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一般,一通百通。
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道德经》的八字真言
东方既白 著
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许也正是因为与生俱来,所以尽管对我们如此重要,反而却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的。比如很多我们觉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值一提。而一些我们觉得,并不值一提的东西,却往往关系着我们的生命。
比如道家老子所言的“道”和“无为”,对中国历史上以及当代很多人来说,只要不是文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些零零星星的说法,但是你若让他们具体讲讲其中的含义,大多则支支吾吾,或者顾左右而言他,然而这其中的道理,确实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运用的,只是自己却茫然不知罢了,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道德真经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到底主张的是什么?道家思想的主张,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八个字,简简单单的八字真言:“道生万物,为而不争“,怎么理解这个八个字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解读一下。纵观《道德经》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在洋洋洒洒的五千余言《道德经》中,是有三个从前到后、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核心思想蕴含其中的,第一部分是讲“道“的基本规律和状态,第二个部分讲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即怎么辩证地去”为“的问题,第三部分讲如何”善后“的问题,如何”为而不争“的问题。
那么,道的状态和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说是这样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说也不见有什么外力去推动,反正道就那样周而复始的运行着,没有什么改变,也不会有丝毫懈怠。更神奇的是,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囊括在道的里边,并且也跟着它一起,周而复始的循环。
因此,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大智慧,那就是生也不必欢,死也无须惧;荣也不要喜,辱也不用忧。我们来这世上一遭,只不过是道这个大循环里,其中的一个小循环而已,一切顺其自然就好。那“道“的主要作用和运行法则是什么呢?,或者说《道德经》的总体思想是什么呢,其实总结起来就八个字:“道生万物,为而不争”,或者断句为:“道生万物;为,而不争”和“道,生万物;为,而不争”更确切。
道生万物
比如《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然后接着继续讲“道”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大概的特点和特征,然后讲“道”的主要作用就是“道生万物”,“生”世间所有的“生”,即常说的“生生不息”之功用,因此,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然后又开始讲怎么“生”的问题,“顺势而为”才能“生”,“无为而治”是“上德”,因此“无为有为”均要“为”,“为而不为”是统一,总体就是如何“顺势而为”、“顺势而生”的问题,而关于这个“为”的问题,其实是分两个部分进行的,一个是“道生万物”的时候,它是如何“为”的,二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如何统领万物“循道而生,循道而行”的问题,即人类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中,具体如何辩证去“为”的问题,意思就是说,人是遵循地而生存发展的,地是遵循天而发挥作用的,天是遵循道而变化运行的,道则是遵循自身的状态和规律,也就是自然而然。
圣人的境界,为而不争
最后就是如何正确“善后”的问题,其实老子说“为而不争”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想不争,先想办法使自己达到“天道”的层次才行,即老子所推崇的已达巅峰的、无可争者的“圣人”层次。因此,老子所谓“为而不争”是分三个层次的,一是“不为只争”,二是“亦为亦争,不为不争”,三是“为而不争”,所以他才说“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因此,大家都说《道德经》是“帝王之术”,“圣人之学”,比如到了马云的层次,像许老板一样,为而不争,反而更好,因为他为的很大很广很深,即使不争,也比大部分人争的多了去啦,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妄想和妄为了。
至此,我们从中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这世间的好与坏、善与恶等等虽然是相互冲突,相互碰撞的。但这种冲突和碰撞,不是为了谁消灭谁,而是为了和谐共存。否则,就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一片死寂。那怎么办呢?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也就是说和气,是由阴气和阳气相互冲突,相互碰撞,最后达到一种”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相互交融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就是”一团和气“。
为而不争的三重境界
所以,从老子“道生万物,为,而不争“这三个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说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对我们中国人如此重要?就因为它如同阳光一样,让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都能看得到光亮;如同空气一样,让我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世态,都能顺畅地呼吸,还能说:
可以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来就应该是这样,道法自然,自然而然而已。
只不过就广义的“道“而言,老子区分了”天之道“和”人之道“,区分了自然之道和非自然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在“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圣人“放弃了”人之道“,而选择了”天之道“。圣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所行的”道“是”天之道“,而不是”人之道“。”圣人“替天言道,替天行道。于是”圣人“是一个有”道“者。
天道利他,地道共赢,人道生存,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一般人想一直达到“道”的层次和境界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某一段时期或者某一件事情达到了,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背道而驰,所以伟人才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也正是《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真正涵义所在。正所谓:“人心险恶莫测,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比如伟人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和老子思想当初把”圣人之学“作为其最高理想人物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因此,《道德经》就是一本教人如何”超凡入圣“的圣人之书,作为道家的圣人之学,《道德经》虽然不同于儒家”人道“的君子之学和大人之学,但它们都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理想的标杆。
这个理想的标杆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和老子道家的”圣人之学“,孔子儒家的” 君子之学 “、”大人之学“是一脉相承的,下一章我们就来讲讲中国人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哲学内涵。
未完待续…………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 有为无为均是为,为而不争是至圣 ,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
相关问答
八字真言 是什么意思?八字真言意思是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
怎么理解六字真言和 八字真言 ?八字真言辛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八字真言”,也称三身佛心咒中的报身佛心咒[1]。汉语注音“嗡嘛智牟耶萨列德”。[1]八字真言光明法的缘起是因,辛饶...
孙子兵法 八字真言 ?孙子兵法》全文大约6000字,八个字就足以涵盖《孙子兵法》的全部精华了,这八个字是:“全、知、先、奇、智、主、优、速。”为了方便记忆,“八字诀歌”如下全...
八字 箴言?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失之桑榆,收之东隅。6、能量+毅力,征服一切。7、贫...
修身立德 八字 箴言?时间无私,历史无情。石闲生苔,人闲生病。从善如流,真言如金。见利思义,见危受命。见财思义,见利思仁。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当局者迷,旁观者醒。行...
单身 八字真言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这八字箴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这八字箴言
当代青年修身立德 八字真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当代青年修身立德给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成为当代青年修身立德的八字箴言。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勉...
管理8字 真言 ?【1】榜样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既然要对下属的员工进行管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要以身作则。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话,那么我们给下...
一剑独尊 八字真言 是哪章?《一剑独尊》是一部武侠小说,由古龙所著。其中提到了八字真言,是在第二十三章“铁血酋长”中出现的。这章主要讲述了主角林平之和酋长之间的一场决斗。在这场...
植树节 八字 文案?绿色春天,播撒希望,植树节,八字真言:齐心协力,绿色崛起。意指:植树节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日,也是一个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的日子。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